共22题,约13920字。
榆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开宋诗一脉,与盛唐诗的丰神情韵不同(唐诗特别是绝句适于配乐演唱),注重肌理脉络,宜于反复咏叹,不宜于歌唱。杜诗的流传也就是朋友亲戚之间的传抄传看,那时写诗既无精神慰籍,也无物质鼓励。那么是什么在支持和推动诗人的创作?我想,除了个人爱好之外,杜甫内心深处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也有一种用世的责任感。他自述其志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以这些仅次于“圣君”一等的贤人自许,可见其要为天下造福的胸襟怀抱。当他不能如稷、契登朝辅佐圣君贤主之时,便要用诗歌抒写其所见所闻及个人怀抱以供庙堂采摭。
上述是杜甫一生所守的大志,具体到不同年龄段和面对不同的遭际还有所差别。青年时期,正逢盛唐,天下太平,国运蒸蒸日上。此时杜甫过的是“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的浪漫生活;此时留下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从传世的几首诗和晚年自述中,都会感到一股青春的活力和朝气,“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正是此时的精神写照。后来为了实现理想,杜甫参加了科举考试,口蜜腹剑的权相李林甫为了固宠,打压士人,使得杜甫困守长安十年,过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样没有自尊的生活,后来竟陷入贫病交加。此时唐王朝也正在江河日下、辉煌不再。杜甫对统治者由失望到绝望,这也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安史之乱中,杜甫像许多难民一样流离失所,躲避战祸兵火,在同谷县甚至差点冻饿而死。他在同谷曾作歌七首,其中第一首有云“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这是他一生最艰难的时期。面对国难与民众苦难,杜甫没有沉溺在个人痛苦之中,更没有为统治者回避文饰。此时的杜诗表现了外族入侵中普通百姓奋起御敌的热忱,并揭示了统治者对于动乱形成所应负的责任。
杜甫在同谷绝境中幸有朋友援手,帮助他来到成都,到了成都盖了几间草屋——后来成为中国诗歌的一块圣地——杜甫草堂。一年多的草堂生活是杜甫中年以后最为安适的时期,所以才能吟出“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样悠闲的诗句。这一时期的诗,体现了在安定生活中诗人对天地自然的思考,历经苦难的杜甫感到宁静生活的可贵,此时他珍惜每一个与自然相接近的机会,细心体会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描写其中每一个细节。诗人两度游修觉寺,他感谢大自然的无私赐予,而且还感受到自己给自然留下的印记,实现了物我合一,大自然的美也从无情转化为有情,冰冷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从而有了人的温度。美与爱美成为诗人创作的动力。
诗人最后两个生活阶段是川东夔州一年多的安定生活与在荆湘一带逃难。夔州诗的主体是总结一生的经历与创作,其诗作风格也较以前有较大的变化。“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偶题》)他自信其作品必传后世,但时人尚不能理解,杜诗直到北宋中叶才被诗坛推重。此时杜甫写了大量的五言古诗、排律和组诗,这些长篇和组诗仿佛连环画一样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他所经历时代的种种世相,这些都是精心结构的佳撰,宜为后世所取法。杜甫北归不成,流落荆湘,尽管是老病垂危,但仍是“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归》)。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诗歌创作,是当之无愧的诗圣。诗圣杜甫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格。
(摘编自王学泰《不是爱花即欲死:杜甫为何一生创作力惊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以稷、契自比,表达期望登朝辅佐圣君贤主的愿望,这表现了他内心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
B.杜甫青年时期传世的作品不多,但从少数几首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青年生活的浪漫、活力。
C.杜甫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由于唐王朝江河日下,他困守长安十年,过着没有自尊的生活。
D.杜甫在同谷的生活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他沉湎于悲痛中不可自拔,终日捡拾橡子为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作者自问自答,直接表明杜甫诗歌创作的动力,引起读者注意,同时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章先写杜甫的盛唐生活,再写安史之乱中的颠沛流离,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杜诗不同时期的内涵。
C.文章最后一段把“长篇和组诗”比作“连环画”,是为了论证杜甫所作长篇、组诗的数量之多。
D.文章多处直接引用杜甫诗歌,增强了说服力,使得论证更有力,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困守长安和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深入认识社会,其作品真实展现了时代世相,具有历史价值。
B.虽然成都草堂的生活安适悠闲,但杜甫还是会偶有发牢骚之作,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杜甫再游修觉寺之作《后游》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表现了大自然的有情、无私。
D.杜甫把一生都贡献给了诗歌创作,写出了许多反映时代生活的优秀诗篇,是当之无愧的诗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月25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三五”时期是农村水利支撑保障最实的五年,83%以上农村人口用上自来水。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巩固提升2.7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解决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83%以上农村人口用上自来水。完成一大批大中型灌区和大型灌排泵站改造,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亿多亩,为夺取农业连年丰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