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760字。

  202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时间:14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衡阳雁”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意象,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均与之相关,如杜甫的“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
  “衡阳雁”这一意象之所以生成,当与“雁不过衡阳”的观念有关。关于其成因,前人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地势使然。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最南端即位于衡阳的回雁峰。古人认为回雁峰地势极高,阻挡了大雁南下的进程,故而将衡阳当作大雁南飞的极点,但我们现在知道回雁峰的海拔实际仅有90多米。二是外形酷似。宋荦等人认为回雁峰的得名源自其外形如飞动之雁,明代胡贞开《回雁峰记》中也解释为:“盖衡之七十二峰,从洞庭叠翠南来……如飞如翰,奔八百里至湘江,而一峰夭矫回伏,若雁之落。”然此种解释难与诗歌中的“衡阳雁”意象以及“衡阳雁断”等典故发生关联。三是气候适宜。《吕氏春秋•季秋纪》曰:“季秋之月,候雁来……是月也,霜始降。”因此有人认为回雁峰以南气候极热,不利于雁的生存。但此处的“霜降”乃二十四节气之一,只是用以记载鸿雁南来的时间,而鸿雁的迁徙实际上与其地是否有霜并无必然联系。就实际情况来看,大雁也确能飞至阳更南之地,据《会稽典录》记载,连越南也可见到大雁。既然如此,为何还会产生“雁不过衡阳”的说法呢?这应当与古人对雁的生活习性和九州边界的认识有关。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大雁春天北去秋天南往的生活规律。他们对雁的认识虽然还较为感性,但也颇能与现代生物学知识相印证。因大雁的迁徙整体呈现出随阳习性的特点,《尚书•禹贡》将其称为“阳鸟”。古人认为随阴阳而迁徙之鸟都不是中国固有的物种。郑玄曰:“凡鸟随阴阳者,不以中国为居。”雁既然不居“中国”,则其所居当在边裔。古人认为可以用来区隔“中国”,也就是古九州边界的重要地点有两组:一组是作为燕、楚两地圣山的碣石与会稽,另一组是雁门与衡阳。山南为阳,衡山之南即衡阳,所以《尔雅•释地》有雁门为北方荒凉边裔之地一说,《礼记•王制》有衡山是天下南端一说,碣石、会稽、雁门、衡阳均在九州的边界,是上古时期人们对“中国”边界认识的极限。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大雁在西伯利亚、我国内蒙古东部和东北部一带繁殖,其南飞至越冬地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从繁殖地出发,沿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最远可到南洋诸岛:二是从繁殖地出发,经由内蒙古进入华北地区,南下最远可到缅甸、印度。(冯国超主编《动物百科全书》)虽然碣石与会稽、雁门与衡阳不是鸿雁迁徙路线的真实两极,却均位于这两条路线上,因此古人将此四地看作大雁迁徙路线的极点。
  先秦时期,人们由于对九州边界的认知局限,以衡阳为九州的南极,以雁门为九州的北极,认为鸿雁从碣石和雁门南下,栖止会稽和衡阳,即郑玄所谓雁“不以中国为居”者也。所以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早期的诗文中均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也就能更容易读懂跟“衡阳雁”有关的作品了。
  (取材于孟国栋、孙晓磊《也说“衡阳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雁不过衡阳”的观念影响了“衡阳雁”意象的生成,关于这个观念的三种成因,地势使然说的认同度最高。
  B. 宋荦和胡开贞认为外形酷似回伏飞动之雁才是回雁峰得名的原因,但他们的看法与“衡阳雁断”等典故相违背。
  C. 古人对雁的感性认识不仅与《尚书•禹贡》称大雁为“阳鸟”的原因相似,也与现代生物学的有关知识完全相符。
  D. 先秦时期人们对九州边界的认知限制了自身对大雁迁徙路线极点的认识,这是早期诗文中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的原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从古代诗词意象的角度给“衡阳雁”下了准确定义,并举例说明“衡阳雁”在古代诗词作品中具有经典性。
  B. 文章在论述中,先明确反驳了前人“雁不过衡阳”观念成因的三种说法,后顺理成章地用一个设问句强调了观点。
  C. 文章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古今著作中的句子,不仅使论述内容丰富且有学术性,也使论述过程既严整又有说服力。
  D. 文章末段对论述内容做了简要归纳,同时补充提及早期诗文中均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的现象,增强了文章观点的张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勃对“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描写,与当时人们对大雁的生活习性和九州边界的认识有关。
  B. “春至衡阳雁,思归塞路长”,表明大雁在雁门和衡阳间的迁徙路线要比碣石和会稽之间的更遥远。
  C. 古代诗词中对“衡阳雁”意象的运用,不会因为作者缺乏现代生物学知识而使作品的艺术性受影响。
  D. 古人认为鸿雁也会从碣石南下栖止会稽,这意味着如将碣石和会稽对举也有助于理解“雁”的意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我们要统筹“两个大局”,从世情国情粮情出发,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准确把握“头等大事”。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倘若粮食受制于人,必然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