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4610字。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  , 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释】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秋气”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 “始至”两句写出游观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
  C. “谁为”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
  D. 整体看,从“孤生”、“索寞”到“只白知”,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与“独游”相承。
  (2)对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游亭午时”与郦道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亭午”都指中午,“亭”有“正”意。
  B. “回风一萧瑟”与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中“萧瑟”都是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C. “去国魂已游”与范仲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去国”都是说离开国都。
  D. “失路少所宜”与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中“失路”都意为迷失道路。
  (3)一般认为,这首诗分作两层笔墨,前八句为一层,主写诗人游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色,可喜可悲。”请据此评赏析“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两句。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①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①: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 领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 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D. 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