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90字。
2022上海市初三期末语文练习试卷
一、古诗文(36分)
(一)默写(12分)
1.春蚕到死丝方尽, (《无题》)
2.树树皆秋色, (《野望》)
3. ,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暑假小语跟随父母去河北碣石山风景区旅游,面对水波摇曳的大海和海中林立的小岛,他情不自禁吟诵起《观沧海》中的“ , ”
(二)阅读下面两文,完成第5一11题(24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上元夜游
己卯上元⑦,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⑧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轼的小儿子。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5.甲乙两文的作者是苏轼,他和韩愈、王安石等人合称为“ (1) ”,初中阶段教材中我们学过的他的诗词或文还有 《 (2) 》 (试卷中出现的除外)。(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予欣然从之( )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归舍已三鼓矣。
8.【甲】文中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景象是“ (1) ”;【乙】文中作者上元日夜游见到的景象是“(2)”。(4分)
9.分析“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中三个加点词的表达作用。(4分)
10.下列对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画线句写出了月光的动态美以及因月色不期而至引发的愉悦之情。
B. 乙文结尾用韩愈的典故,把人生比作钓鱼,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得失的辩证思考。
C. 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之笔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夜繁荣之景、淳朴民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