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660字。
文化常识
1.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最,等级的高低上下。古代考核军功政绩,下等称“殿”,上等称“最”。
B.疏,即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C.永乐,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期间编修的《永乐大典》汇集古今图书数千种。
D.监国,通常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
2.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元封四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
B.博士,古代为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秦汉时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世,教授生徒的官职。
C.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职。
D.受釐,汉代祭天地时,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
3.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廷诤,也写作“廷争”,指在朝廷上向皇帝呈递奏章进谏。
B.弃市,指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于街头示众。
C.凤阁鸾台,指中书省和门下省,武周时改称为凤阁、鸾台。
D.革命,古代认为帝王受命于天,改朝换代乃变革以应天命。
4.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知,即暂代之意;官衔前带“知”字,为主持之意。
B.进士,唐宋时期沿袭隋朝设进士科。通过古代科举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C.黥面,在脸上刺字、涂墨;本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后用为对犯人的刑罚。
D.致仕,原意是辞去官职,后用以指退休;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六十岁。
5.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景,是西汉皇帝刘启的谥号,皇帝的谥号是后人根据他生前的行为赋予的美称。
B.县官,旧称一县的行政长官,也可以指朝廷,西汉时常用县官来称代政府或皇帝。
C.外繇,戍边徭役,汉时戍边者由官府供给衣食杂用,不去者可每年出钱三百代役。
D.关内侯,指汉代军功爵级中高于大庶长低于彻侯的爵位,有封邑,可以收取租税。
6.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国,古代国君外出时,由太子留守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王未能亲政,太子代理朝政。
B.星象,指星体的位置,及明、暗、薄、蚀等现象。古代星相家据此占测人事的命运吉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