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40字。
虹口区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
高一语文 试卷
2022.1
一 积累应用 19分
1.按要求填空。(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忧从中来,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5)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____________________,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2.按要求选择。(3分)
(1)外交部发言人某次在答记者问时引用古诗指明:中国发展壮大的步伐并不是少数西方政客的拙劣表演所能影响的,以下诗句中最适合被其引用的一项是( )。(1分)
A.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B.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一些哲学家推断“我”就是大脑。但也有人认为大脑的许多部分并不是“我”的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应该是只有几盎司重的、薄薄的、蜘蛛网一样的东西。
①“我”大概应该完全由神经细胞构成
②比如细胞核和线粒体的参与看起来只是间接的
③比如大脑的血管就好像只是间接地参与“我”的心理活动
④并且可能活性神经细胞也不是每一部分都会直接参与思维
A.②④①③ B.③①④② C.④②③① D.③④①②
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7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3)圣人无常师(《师说》)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5)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7)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4.以下是虚词“而”的部分义项,请从下列选项中分别为其选择恰当的例句。(3分)
(1)连词,表并列关系。【例】( )
(2)连词,表转折关系。【例】( )
(3)连词,表承接关系。【例】( )
A.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
B.惑而不从师,终不解矣。(《师说》)
C.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D.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二 阅读 41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5—8题。 (11分)
从饮食真味到文化之“味”
①人们夸奖一道菜,常说“色香味”俱全,而不是“味香色”俱全,这种表达顺序可能正符合眼、鼻、口感知的特点。“味”是中国传统烹饪的核心,也是根基。若离开“味”,而在菜名的花哨、摆盘的漂亮等细枝末节上绞尽脑汁,终归不是正途。
②我国最早烹饪用味只有咸、酸二味,咸取于盐,酸取于梅子。《尚书??说命》:“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盐大概是最早的调味料,凡菜都离不开,可以称得上百味之王。但盐只可增加咸味,对于去除食物中的异味,尤其是肉类的腥膻之气,有些无能为力。而梅子含果酸,口感酸甜,可做汤羹的调味品,又含清香,最利于消除肉的臭、腥、膻等异味。此外,梅子中的果酸还可帮助软化肉质纤维,利于消化,因此是早期烹饪最常用到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