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56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1.下列对“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其实就是说诗歌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B.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让人觉察。
  C.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把语言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织起来的结果。
  D.具有暗示性语言的诗歌往往给人以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
  2.下列对关于“木”会暗示着落叶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B.“木”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
  C.“木”与落叶有着必然的联系,想到它是正常的。
  D.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3.下列对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代替“树叶”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B.“午阴嘉树清圆”中的“树”字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C.“树”与“叶”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D.在习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脱贫攻坚电视文艺具有书写时代先进思想和伟大实践的政治站位、历史方位和主题定位,显示出同步记录时代史诗的宏大气派。这一宏大主题由许多微观叙事打开,在创作上积累了重要的创新经验。
  理论宣传专题节目《这就是中国》《中国正在说》等,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为载体,生动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深入分析中国扶贫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体现了全球视野和历史纵深。纪录片《决战脱贫在今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