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900字。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敦煌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作为以地冠名的地城文化,其核心无疑应以教煌木简和敦煌石窟群的石窟考古、石窟艺术以及藏经洞文献的综合研究为标志。
敦煌佛教的发展与兴盛,历代世家大族甚至皇室贵族是主要推动者。在莫高窟,凡是规模宏大、艺术精美的洞窟多为世家大族所建,且形成一种传统:往往一家一窟,或一族数窟,或父子相继甚至祖创孙修的营建传统。在世家大族和皇室贵族的带动下,下级官吏和一般世庶民众也热衷于开窟造像。除莫高窟外,在敦煌西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瓜州榆林窟等,都留下了大量的僧俗各阶层民众开凿的洞窟。
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帷慢,敦煌壁画丰富多彩的佛国世界正是当时现实世界的真实折射。我们从繁盛神秘的宗教文化的背景下,所看到的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民俗节庆、婚丧嫁娶、喜怒哀乐等人生百态,如农作图中的满足和亲切、嫁娶图中的喜悦和热烈等,就不再有时间的距离而可以直接对话;建筑、服饰、用具、工具等具有不同时代烙印的物质造型,如普通民居的朴实可信、帝都崇楼的天国蓝本,则似乎触手可及、可感可知,从而构成敦煌中古时期活灵活现的社会文化发展演变的图谱。敦煌壁画所包涵和直接反映的历史、民族、文化、教育、经济、建筑、科技、民俗、生产生活、医疗卫生、东西交流、汉晋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寺院、宗教、宗教流派、参禅仪轨、石窟形制、石窟(壁画、雕塑)艺术、世族关系、供养方式等丰富内涵,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它们不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文明交融的文化宝藏,而且还具有古代文明的博物馆功能。
由于敦煌地区多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长期并存,致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如特定地理条件下发达的商业经济生活形态、复杂的城市居住布局、独特的饮食结构和形式、华美多姿的服饰装扮、具有浓郁佛教氛围的岁时节令、不弃传统善融新俗的嫁娶丧葬等,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摘编自樊锦诗《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有改动)
材料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种人类文明资源的共同滋养。其中,“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一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人类文明几个主要形态广泛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文明交流道路造就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敦煌文化更多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传承着中华文化精神,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占据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使其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敦煌文化既有古今中外思想精华的汇通融合,又有多层多样文化形态的丰富性并盛,既保持了各个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又兼容了不同文化类型各自的合理性。
“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和而不同”意味着承认存在着差异和矛盾,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和而不同”提倡多元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它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的基本精神和方法论原则,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作为哲学底蕴,才造就了千年辉煌的敦煌文化,而这一精神与“和而不同”共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资源。
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也绝不希望用中国这一套把世果统一起来,同时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明有这样的能力将拥有上万年文明史、70多亿人的世界统一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现在的世界需要的就是“通而不统”的文化精神。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其延续不断的“基因密码”就是“和而不同”“通而不统”的精神。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一“基因密码”必将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新的文化支撑。
(摘编自范鹏《“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敦煌文化的核心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但其实反映的却是世俗世界的生活。
B.敦煌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多民族、宗教、文化并存。
C.敦煌文化具有特殊性、开放性,这与不同文明形态的交流、融合密切相关。
D.敦煌文化有文化类型的独立性和兼容文化类型的合理性,融合了思想精华。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敦煌壁画的作用表明壁画可以超越时间的局限,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可感、触手可及。
B.敦煌文化是在与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的,说明开放交流有助于优秀文化的形成。
C.反驳敦煌文化应排除在中国文化之外这一观点,应重点分析敦煌文化多元融合的典范作用。
D.材料一通过敦煌文化展现文化自信,材料二重在借鉴敦煌文化经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下面各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和而不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旅游景区为了开发旅游,对整个旅游区进行统一规划,聚焦“福寿文化”,将旅游区附近的村落进行村容村貌改造,做到了建筑风格一致,招牌样式一致。
B.某大学毕业生毕业设计作品以传统荆楚文化为灵感来源进行设计,在诠释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面料创新、款式设计、结构突破等方面突出个人的创新设计。
C.姑娘小曲到俄罗斯留学,全身心地体验俄罗斯的文化和历史风情后,从不同民族的深切共鸣里,一次次见证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与国际友谊的美好。
D.小王装饰房间时,在看似现代感十足的书房旁,加入传统式风格的八仙桌设计,两种风格在同一空间中对撞,将空间一分为二,却又并不彼此割裂。
4.材料二第二段是如何论述论点的?(4分)
5.如何理解“通而不统”“和而不同”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米升时光
尹振亮
“连年都要过端午,过完端午心打鼓,米缸米升有米量,耙锅鼎锅冇饭意。”端午节过后,挂在老母亲嘴边的这句口头禅又随端午节的粽香味萦绕在我的脑门。
米升即米筒,是我老家人盛米量米的一种容器。多用生长年份较久点的老竹竿精制而成,分半斤装、一斤装、两斤装。平常,邻里之间要借用大米、黄豆、花生等小件之类的,就直接用米升量,不用秤称,方便你我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