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820字。

  高2023届2021-2022学年(上)半期检测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屏风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具样式,其出现很早。东汉文史学家李尤在《屏风铭》中对屏风的特点进行了描写:“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阏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屏风可以作为摆设,使用时应陈设张立,亦便于收纳。屏风可以阻挡凉风邪气,抵御雾气露水,屏风已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家具,而是承载着儒家道德伦理的具体象征。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多首诗中写到屏风:“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歌舞屏风花障上,几时曾画白头人。”白居易提示出屏风的另一功能,即将屏视作绘画的载体——画屏。
  挂轴于唐末五代被发明之前,中国绘画艺术最重要的两种媒材是手卷和屏风。巫鸿在其主编的《物绘同源:中国古代的屏与画》一书中写到二者之间有两大区别,一是它们不同的“媒介特性”:手卷是时间性的,需要观者以手操纵,逐渐展开;屏风却是空间性的,特别是那些正反两面都绘有图像或题有文字的屏风,更是必须在分隔的建筑空间中观看欣赏。古代画家和工匠利用画屏的这个特点,常在其正反两面描绘和书写彼此呼应的图像和文字,以传达特殊的象征意义或美学趣味。另一区别在于二者不同的使用场合和服务对象。手卷画的创作是为了观者的独自阅览,而画屏则是建筑空间的一部分,既可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又用于陪葬或装饰墓室。例如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便体现了以上诸多特点。
  1965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发现了建于北魏延兴四年(474)的琅琊王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司马金龙墓的彩绘漆屏屏风正面的画面题材多为列女,有《周室三母》《鲁之母师》《班女婕妤》《启母涂山》等。这些典故大都出自汉代刘向所著《列女传》,《周室三母》出自《列女母仪传》,画中的三位妇女,容貌矜庄,衣带当风,有着雍容华贵的气度,自汉代宫廷起就有了以列女图为装饰的屏风。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上承先秦两汉遗绪,下启隋唐。李清泉在文中将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绘屏风还原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生活中解读。在日常生活中,坐姿的改变导致了屏风尺寸、结构的变化。当时的床、榻家具并不普及,随着人们起居习惯的转变,原本的席地而坐慢慢转向以床榻为坐具的盘腿坐和垂腿坐。进而出现了以屏风和榻结合而成的新型家具——屏坐榻,并在之后广为流传。从目前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屏风实物资料,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赋予这类屏风载体的不同文化趣味。对于画屏中图像的研究,以及画中所绘的屏风物像的研究也为思考艺术史和艺术创作中“物”和“绘”的关系提供了一批重要例证。巫鸿提出,至少从汉代开始,中国古人已经把屏风作为更大的画面和图像程序中的有机因素,或使用屏风图像分割和规划空间,或用以突出画中的主体人物。唐代开始对屏上画面有了更详细的表现,使之成为整体图像程序中的“画中画”。这意味着屏上的画面和屏外的图像之间发生了种种互动,其结果是大大增强了绘画的内容丰富性和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吴雪莲《有关屏风的文化趣味》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陈设的地点”,是《物绘同源》这本书的缘起与背景。2019年,巫鸿本人在苏州博物馆主持策划了“画屏:传统与未来”展览,这成为本书的起源。
  在我看来,此书存在双重面向。第一层,是巫鸿面向外部世界的对话。作为配合展览而出现的学术研究文集,这本书是巫鸿作为一个学者型策展人,将短期专题展览与长期学术研究进行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展览本身具有极强的视觉观赏性,而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展线设计和文字说明,予以展示和分享;另一方面,研究仍需付诸纸面,依托完整的文本论述予以梳理和讨论。可以说,“画屏”展览很好地实践了学术研究与展览的相栖共生。此外,配合展览、但比《物绘同源》一书早半年推出的,是一本画屏立体书——《奇妙的屏风世界——画屏:传统与未来》,这本书围绕巫鸿对于屏风的解读展开,选取六幅“屏风入画”的文物,在书页中添置三维的屏风卡纸,使得阅读体验更为立体和可爱,可以视作不错的科普故事读物。
  第二层面向,或可认为是巫鸿与自己的一次对话。巫鸿早先已出版过《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一书,着重探讨屏风在其绘画语境中的功能和意义。彼时,巫鸿已提出屏风在传统中国艺术中具有一种 “三位一体”的身份:作为三维空间中的物体,屏风可用来区分建筑空间;作为二维平面,屏风可用来绘制图画;作为画中所绘的图像,屏风可用来构造画面空间、提供视觉隐喻。这种将屏风视作“建筑形式”、“绘画媒材”与“图像符号”三位一体的观念,指涉了屏风作为图像载体和图像本身的双重身份,更进一步,这种“重屏”反思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内涵:传统中国绘画的自我知识必须是双重的,同时是对媒材和再现的指涉。
  (摘编自戴若伟《中国古代的屏与画: 面向外部的对话,面向自我的梳理》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屏风可以作摆设,可以阻挡凉风邪气,抵御雾气露水,承载着儒家道德伦理的具体象征。
  B.中国绘画艺术最重要的是手卷和屏风,两者区别在于媒介特性、使用场合、服务对象。
  C.画屏是空间性的,往往是建筑空间的一部分,常用于起居生活、陪葬以及装饰墓室。
  D.唐代屏风上画面成为整体图像程序中的“画中画”,屏上画面和屏外图像之间有了互动。
  2.下列有关材料中论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列举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说明画屏也是建筑空间的一部分的特点。
  B.材料一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来阐明屏风作为绘画媒材的文化趣味。
  C.材料二从面向外部世界和面向自己两个方面讲述巫鸿《物绘同源》这本书的写作缘由。
  D.材料二列举《奇妙的屏风世界—画屏:传统与未来》一书,意在说明其是较好科普读物。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些正反两面都绘有图像或题有文字的屏风,才必须在分隔的建筑空间中观看欣赏。
  B.出现屏坐榻,并广为流传的原因就是人们坐姿改变,将席地坐变为了盘腿坐和垂腿坐。
  C.巫鸿将短期专题展览与长期学术研究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了学术研究与展览的相栖共生。
  D.屏风“建筑形式”“绘画媒材”“图像符号”三位一体,暗指作为图像载体及本身的双重身份。
  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屏风的主要特点。(4分)
  5.请结合材料二及现实生活,谈谈学术研究与展览相栖共生的现实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完成6~9题。
  材料一:
  我是一个中国人——散步随想(节选)
  汪曾祺
  我是一个中国人。
  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化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我接受了什么影响?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禅宗?都很少,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
  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论语》里的孔夫子是一个活人。他可以骂人,可以生气着急,赌咒发誓。
  我很喜欢《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暮春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