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700字。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普通高中阶段性联合测评高中二年级省级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诗刊》之所以敢于组织并刊发文艺争鸣,是因为他们重视文艺批评并对文艺批评有正
  确的认识。他们深刻地认为:“理论与创作是相互促进的”,而“有敢于直言的批评,才会有经得住考验的诗歌。”首先,《诗刊》大力提倡这种直言不讳的文艺批评,即该批评就批评,该表扬就表扬,畅所欲言,毫不保留,并逐渐形成传统。他们坚决反对那种一味赞扬的文艺批评,而是倡导实事求是的文艺批评。为了力戒诗歌批评演变为互相赞美,他们反复强调诗评家大胆质疑。其次,《诗刊》没有关门办刊,而是采取各种形式收集社会上的不同声音,并原汁原味地刊登出来,诚恳接受社会的检验。他们在这种互动中推进诗歌编辑工作的提高。最后,《诗刊》对文艺批评的重视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采取了不少得力举措。在一些《诗刊》下半月刊上,文艺批评的比重毫不逊色于诗作。在文艺批评形式上,《诗刊》也是不拘一格的,既有专题专论,也有文艺争鸣,既有笔谈,也有座谈,甚至还有编辑稿签。不少文艺批评都尖锐泼辣,针针见血,这在文艺批评界很少见到。这些文艺批评虽然以微观层面的为主,但也不乏宏观层面的;虽然未必都准确,但却是高屋建瓴和切中肯綮的。
  (摘编自牛殿庆《切实推进诗歌批评的发展》)
  材料二:
  在新时代的语境下,诗歌评论和诗歌创作之间有必要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其一,
  基于共同的时代主题,形成诗歌评论与诗歌创作互相砥砺、互相促进的格局,这就要消除诗
  歌批评与诗歌创作彼此割裂的状态,将二者置于平等对话的平台而构筑“写作共同体”;其
  二,尝试诗歌评论方法的创新,这就要打破所谓“内部”和“外部”评论的壁垒,在语言形式等“内部”评论基础上,引入历史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推进诗歌评论的深化,同时促进诗歌创作获得厚重的历史感;其三,改善诗歌阅读习惯和方式,诗歌阅读的问题关乎新时代诗歌的接受,诗歌评论和诗歌创作都应倡导良好的阅读风气,只有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感受,不断地与文本进行碰撞,才能不断地激发对诗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之,诗歌评论要与诗歌创作一道,时刻把握时代的脉动,保持与时代的紧密关联,为读者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
  (摘编自张桃洲《构筑诗歌批评和创作的“写作共同体”》)
  材料三
  中国现代诗歌创作与批评几乎是同时发生、同时展开的,且一直没有间断,批评作为文学接受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新诗经典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与古代诗歌批评不同,20 世纪诗歌批评感兴趣的往往是那新兴的预示新诗发展方向的作品。这些作品因体现了某种新的创作风格,开启了新的创作方向,诗学价值与意义在批评中得到发掘,其新诗史地位也就得到相应的提升,其结果是某些作品也许因艺术上不够完美不能称为审美精品,但成为了新诗发展史上的“经典”。
  一般大众读者面对新诗文本,不一定能够理解其所言所指,无法真正领会其诗意。而专业新诗批评,可以敞开文本言语所遮蔽的内在情感,彰显其所包蕴的诗美,引导大众读者阅读接受。这是对读者审美趣味的培养,同时也使一些文本获得在大众读者中传播、认可并逐渐沉积为新诗经典的可能性。
  诗歌批评必然受到批评者的影响。而现代诗歌批评已走过一个世纪的历程,不同年代有
  不同的文化诉求,有不同的审美趣味与诗歌理想,这样,一个世纪的新诗批评就与不同的文
  化话语与表达结合在一起,与不同的诗歌美学主张联系在一起,遴选什么样的文本,如何阐
  发文本的思想意蕴,如何揭示其诗学意义,就与批评者的文化身份、知识结构、审美意识和
  文学趣味分不开,这使得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诗歌批评与经典化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与重要。
  换言之,现在那些公认的“经典”相当程度上是不同话语借助于批评者而遴选、阐释出来的。
  倒如,“五四”是启蒙主义与封建主义话语相争的时期,作为启蒙現代性话语的体现者和早
  期白话诗学的承载者,《女神》、《尝试集》等作品因受到广泛的批评而成为人们谈论“五四”新诗时绕不开的“经典”。
  20 世纪中国,不同的社会文化思潮、文学运动此起彼伏,各种话语渗透到新诗批评中致使出现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新诗批评,“五四”至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现代诗歌批评与社会现实粘连得非常紧,现实主义的社会学批评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于是,那些社会性、时代性强的作品,受到更多的青睐,便在反复批评中令人耳熟能详,成为新诗“经典”。而进入
  90 年代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受到重视,于是一些曾被忽视的现代诗歌文本,知《雨巷》、
  《断章》等得以重新阐释,成为体现某种现代话语诉求的具有审美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现代新
  诗“经典”。
  总之,一个世纪的新诗批评,深受外在语境制约与影响,常常与一些话语表达缠绕在一
  起,自觉张扬特定语境中流行的美学思想,于是致使不同时期各有其所推崇的新诗范本,短
  短的一百年中,新诗“经典”变动不居。
  (摘编自方长安《中国现代诗歌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的三重向度》之《百年现代诗歌批评
  与文本意义揭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刊》组织并刊发文艺争鸣,认为只要有敢于直言的文艺批评,就能有经得住考验
  的诗歌。
  B.《诗刊》强调大胆质疑,倡导实事求是的文艺批评,因此其不少批评能尖锐波辣,针
  针见血。
  C.在评论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引入历史社会文化深入评论诗歌是诗歌评论方法创新的一
  种形式。
  D.专业性新诗批评使文本走向读者,也引导读者走向文本,可使一些文本获得成为经典
  的可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艺报刊一旦形成公允而不世故、辛辣而不刻薄的批评传统,就有助于诗人创作水平
  的提高。
  B.在新时代的语境下,诗歌评论如果也能与时代同频共振,那么将成为诗歌创作的建构
  性力量。
  C.有些新诗作品虽然不够完美,如果能引发广泛批评,那么它的地位也能得到提高,成
  为经典。
  D.郭沫若 1919 年创作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极具时代特征,引发广泛批评成为新
  诗“经典”。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三论证的新诗批评影响诗歌经典化的因素的一项是( )(3 分)
  A.批评者的文化、文学背景
  B.大众读者的阅读兴趣
  C.外在语境的变迁
  D.文化思潮和文学运动的起伏
  4.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论及诗歌批评,但论述的角度不同。请简要说明。(4 分)
  5.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诗歌批评的意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变脸王
  吴江
  川渝地区有个小戏园子,班主叫戴意宁,变脸的绝活堪称业内第一,在当地很有名气。
  随着直播和短视频的兴起,戏园子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偏偏戴意宁是个老顽固,开口老祖宗闭口守规矩,演来演去还是老三样。
  看着剧场的人气一天不如一天,徒弟陈超三番五次劝师父创新改良,反倒被骂得狗血淋头。陈超火气一上头,赌气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临走留下一句话:“抱着变脸王的牌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