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450字。

  北海市2021年秋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男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5+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一种文学意象,“鲲鹏”出现频率之高,是其他文学意象难以相比的。它是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是特别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它必须依赖于外部条件—狂风,即庄子所说的“有所待”。那么,在中国文学或文化中,鲲鹏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呢?
  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一面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一面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这种深刻的内在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平衡。因此,他们就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一丝精神慰藉。而庄子的境界,他们又无法企及,于是乎,只好通过将庄学世俗化的方式,寻求安顿身心的法门。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飞举的大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对象。他们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试图重构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
  哲学内涵的世俗化,始于郭象。其《庄子•逍遥游注》题解说:“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鲲鹏翱翔云空,斥悠游蓬蒿,虽有大小差别,但生存于不同的空间,都能自得其性。而所有事物只要顺乎本性,称乎所能,且又符合各自差异的本性(性分),就是一种逍遥。也就是说,鲲鹏翱翔云空,斥悠游蓬蒿,在逍遥这一点上,二者是没有差别的。同样,“有待”与“无待”也无本质差异。《逍遥游注》又说:“有待无待,吾所不能齐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机自张,受而不知,则吾所不能殊也。夫无待犹不足以殊有待,况有待之巨细乎!”世间万物,只要安于天性,动应自然,有待无待,就是一种无差别的存在。庄子所言之“有待”,是溺于现实;“无待”,是超然物外,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了统一。于是,本来“有待”的鲲鹏,也就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的象征了。
  意象内涵的诗意化,始于嵇康。其《卜疑集》说:“若先生者,文明在中,见素表璞;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夫如是,吕梁可以游,汤谷可以浴,方将观大鹏于南溟,又何忧于人间之委曲?”虽然大鹏的意象只是作为一个叙事因子出现在文中,但是“大鹏于南溟”是与“人间之委曲”相对立的意象,于是,在这里大鹏也就摆脱了“有待”羁缚,成为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由象征。这就将大鹏意象的内涵诗意化了。后来,阮修创作了文学史上第一篇《大鹏赞》:“苍苍大鹏,诞自北溟。假精灵鳞,神化以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运水击,扶摇上征。翕然层举,背负太清。志存天地,不屑雷庭。莺鸠仰笑,尺所轻。超世高逝,莫知其情。”虽然基本内容仍然截取《庄子》,“海运水击,扶摇上征”似乎还带有“有所待”的意味,但是“假精灵鳞,神化以生”的神话色彩,“志存天地,不屑雷庭”的高远之志,“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省然远翔,却是《逍遥游》所没有的。从本质上说,阮修是借助《逍遥游》中的鲲鹏意象,表达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和自由精神,成为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
  鲲鹏意象的变化,正是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创造出内涵全新的审美意象,也因此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壮浪恣肆、一飞冲天的鲲鹏,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襟怀、理想的象征。
  (摘编自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魏晋文人想要安顿身心,于是就把庄学世俗化,渴望在庄学中找到一丝精神安慰,所以,庄子的境界,魏晋文人是没有办法达到的。
  B.在郭象的《庄子•逍遥游注》里.庄子笔下“不逍遥”的斥鴳和鲲鹏虽然大小有别,但生存于不同的空间,能自得其性,也算得上逍遥。
  C.嵇康的《卜疑集》非常突出地借助鲲鹏意象表达了超越世俗的意愿,这里鲲鹏意象是与“人间之委曲”相对立的,摆脱了“有待”羁缚。
  D.阮修的《大鹏赞》前无古人地创造出一个全新的鲲鹏意象,表达了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和自由精神,是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二、三、四段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鲲鹏意象的变化过程。
  B.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资料详实,使得立论具有扎实的基础,令人信服。
  C.文章末段总结了鲲鹏意象的变化方法,即有意“误读”,在积极接受中进行创新。
  D.文章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思路,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晋文人以大鹏作为心理寄托对象﹐是为了缓解牵挂世俗和追求逍遥的矛盾,重构心理平衡。
  B.《逍遥游》中“有待”的鲲鹏意象,被郭象有意识地“误读”,演变为超然物外、自由逍遥的象征。
  C.鲲鹏意象内涵的诗意化为多人共同完成,阮修《大鹏赞》继承了嵇康摆脱“有待”羁缚的思想。
  D.鲲鹏的原始文本意象不断变化,最终成为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意象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今年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提出,鼓励体育企业运用“上云用数赋智”“运动银行”等手段,来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同时,各地也在尝试利用App软件推广公共体育服务平台,甚至通过政府补贴来购买体育公共服务。这不仅盘活了一些体育场馆,更方便人们用手机预订运动健身场馆,从而享受更加便捷的健身服务。随着国家新基建工程实施和5G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科技化、智能化正在全面加速,“智慧健身”也上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