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580字。
上饶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
高一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徐玉婷 江燕 徐陟鹏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祖辈父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于是人们对于传统也就渐渐有了敬畏之感了。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一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二:
法治精神是指一个社会尊重法律权威和尊崇法治的精神状态,它表明社会成员对法律以及法治的理性认知和价值确证。在中国语境下,法治精神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得以树立,人们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使法治成为铭刻在人们内心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法治精神的树立,最终将在中国社会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和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礼治,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以礼义和礼制为主要内容,用以维持社会秩序、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源自中华民族对治国理政的深刻领悟。千百年来,礼治不断适应历史的变迁,在社会发展中汲取营养、丰富内涵,中国也总是以礼仪之邦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仁、义、礼、智、信”从来都是中国人
(摘编自李红权 李忠军《法治精神与礼治精华》《光明日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从行为规范这一角度来说,礼和法律是一样的;但是维持礼、法的力量是不同的。
B.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人口少流动,土地少变动,传统的效力更大。
C. 礼治并非自动形成的社会秩序,而是人在接受“克”与“约”之类的教化后主动服于成规。
D. 法治精神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在人民心中得以树立,人民将法治作为铭刻在内心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代代相同的环境里,人们可以凭借祖辈父辈的经验去解决问题,依靠自己的经验反而会带来麻烦。
B. 一个人在违背了法律、道德、礼后,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这是它们三者不同的维持力所带来的结果。
C. 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已失,无法再应付新的问题,于是法治便应运而生了。
D. 在中国当下社会,法治精神与礼治精华缺一不可,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 殷人“尊神”,认为只有履行这样的仪式才能得到鬼神的赐福和保佑。
B.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 子产铸《刑书》于鼎,以救世也。
D. 邀请亲戚朋友共同参加满月、周岁等礼仪,庆贺新生命的诞生。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礼治”与“法治”的区别。
【答案】1. C 2. B 3. C
4. ①采用层层递进“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问题“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②再分析问题,通过例证、引证、正反对比论证法来论证“礼”有别于法律以及礼治社会的特点,人们主动地服于成规;
③后一段照应题目和开头,总结全文,明确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5. ①从运用手段看:“礼治”运用的是礼义和礼制,“法治”运用据的是法律(国家的权力);
②从维持规范的力量看:“礼治”依靠传统的力量维持,“法治”则依靠国家力量维持;
③从适用的范围看:“礼治”是乡土社会特色,“法治”是现代社会特征;
④从作用的层面和角度看:“礼治”能测度深藏于人们内心之中的美丑、善恶,“法治”能彰显全社会所期待的公平与正义,加强国家治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水生斜背着一件皮大衣,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家乡的平原景色,八年不见,并不生疏。他悠闲地走着,四面八方观看,为的是饱看一下八年不见的平原风景。铁路旁边并排的炮楼,有的已经拆毁,破墙上洒落了一片鸟粪。铁路两旁的柳树黄了叶子,随着铁轨伸展到远远的北方。一列火车正从那里慢慢地滚过来,惨叫,吐着白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