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160字。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翻译才干?电子计算机、机器人是否会接管严复、林纾等翻译家的工作?也许有一天科技的发展会达到这一地步,但在此之前需要解决一个难题,即如何使机器人充满文化意识。
  因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深入,越好。这样一大堆复杂东西,一个外国人又如何去了解?途径之一,就是利用各种现代传播工具,如电视,录像片,录音带,电影,报纸,杂志,书——各色各样的书,而其中文学作品又必然会占重要地位,因为文学无所不包,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在文学作品里得到最具体、最生动、最厚实、最有来龙去脉的描绘,而从语言的使用上讲,文学作品里什么文体都有,各种表现手段齐现,正是语言的灵魂所在。
  译者的第一个困难是对原文的了解。不论怎样难的原文,总有了解的可能,因为人类有很多共同的东西,这才使翻译成为可能;同时,原文尽管很容易,也总含有若干外国人不易了解的东西,这又使深入了解外国文化成为十分必要。
  同样,译者还得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他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他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作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这当中,陷阱是不少的。仅仅望文生义会出毛病,如将美国大商店或国际机场中的rest room看作是“休息室”,而不知它是指的公共厕所。
  困难在此,希望也在此。因为有翻译,哪怕是不免出错的翻译,文化交流才成为可能。语言学家、文体学家、文化史家、社会思想家、比较文学家都不能忽视翻译。这不仅是因为翻译者辛勤劳动才使得一国的文化遗产能为全世界的人所用,还因为译者作的文化比较远比一般细致、深入。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节选自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
  材料二
  王佐良的翻译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于他对审美主体的论述。翻译过程中,审美主体是译者,客体是原文。翻译审美主体则一方面受制于原文,受制于双语间的文化差异和译者作者间存在的时空差,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体现在情、知、才、志四个方面。
  王佐良很重视译者之“情”,重视译者“情”对翻译的参与。译者应选择那些自己喜欢而且也适合自己的作品,这是忠实再现原文的基本保证。正面的例子如查良铮翻译的现代主义作品、戴望舒翻译的波特莱尔等。反面的例子如余光中翻译美国诗歌,这些诗中反映出的“节奏、口气、回响、言外之意是美国现代生活里产生的,是美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分”,而在深受汉语诗歌传统影响的余光中读来,“往往会觉得这类诗算不了诗”。情感上既不认同,素养上又有所欠缺,很自然翻译不好这一类诗歌。这样的诗应该留待后人来翻,留给既喜欢这种诗风,又能够以豪放的、口语体的汉语来表达这类诗歌的译者。
  王佐良认为译者之“知”事实上参与翻译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译者首先要能清醒地选择原文。选择什么样的原文适合自己, 这是译者之“知”的一个组成部分。王佐良论卞之琳之翻译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就是“不贪大求全, 而是根据本身的条件缩小范围, 集中精力。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其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重视保留原文所表达的形象, 更要能够敏锐地注意到原文和译文表达方式间所蕴涵的形象差异。王佐良多次论述到“比喻”的翻译,指导思想是尽量直译,要保留比喻原有的新鲜和气势。“保留新鲜和气势”的要求说来容易,但是如何准确判断原文的气势,以及译文的新鲜度和气势度, 则确实有赖于“知”了。再者,译者既要“自知”,也要善于判断他人的意见。为了使译作更好,译者成稿后要善于和其他人沟通, 善于从合适的人那里获取所需要的帮助。王佐良说自己翻译《谈读书》时,多亏得到《世界
  (节选自许宏《王佐良翻译美学思想述评》)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佐良认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要想真正掌握语言,需要深入了解所使用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
  B.王佐良认为翻译者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文化交流,翻译者要具有社会责任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不可使翻译出现错误。
  C.王佐良认为译者要胸怀两种文化,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译者要深入原语与目标语所处的文化,使译文尽量接近对等。
  D.王佐良认为了解一门语言有很多种途径,阅读文学作品占据重要地位,因为文学作品是一门语言的灵魂所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翻译过程中,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原文,另一方面他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双语间的文化差异和译者作者间存在的时空差大小。
  B.余光中翻译不好美国诗歌,是因为他深受汉语诗歌传统影响,对于美国现代生活产生的诗歌情感上既不认同,素养上又有所欠缺。
  C.译者的“知”体现在译者的知识结构、洞察力乃至胆识,它参与翻译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在选择原文方面。
  D.译者的“志”体现为译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译者要具有良好的表达功底,经常练笔,打好基本功,推动促进自己的创作。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王佐良所说的译者之“才”的一项是(3分)
  A.《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两行诗,原文对应句子可译为“海枯石烂”,但王佐良权衡之下,为保留新鲜和气势,将之译为“一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到太阳把岩石烧化”。
  B.英国诗人彭斯的一句诗,梁遇春直译为“你的头发黑得象乌鸦”,王佐良认为这种翻译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乌鸦在汉语中暗示不祥的预兆,于是翻译为“你的头发乌黑”。
  C.萨缪尔《青春》有一句直译为“没有人由于年龄增长而变老,我们变老是因为抛弃了自己的理想”,王佐良译为“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格律如原诗。
  D.培根的《论读书》,王佐良的译文分别用“怡情”、“傅彩”、“长才”三个动词取代了原文的三个名词, 既忠实于原文的文雅的用词,又做到了译诗须像诗。
  4.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简述其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4分)
  5.结合两则材料,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译者?(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陈忠实
  ①早晨醒来便听见哗哗哗的雨声。拉开窗帘就看到了从黑云里倾泻而下的闪着些微亮光的雨条。到俄罗斯一周了,走到哪里都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今天遇到下雨了。有阳光又有雨,当是感受俄罗斯大地自然天象变幻的一个难得的完满。
  ②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泰。车经过图拉城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