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8690字。
2021-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曾提出“作者已死”的观点。他的观点彻底颠覆了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或诠释文本的方法,他认为任何作者的声音一经写成“文”后,则荡然无存,而文章也不是封闭完整的单一个体,其开放和多元性,为读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诠释文本的方式,文本的意义由读者个人诠释所赋予,而非来自作者。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每一次阅读,同时也是一种写作——每一次阅读皆带着读者本身独有的批判诠释、解释,其用自身经验或兴趣想法等重新写作了文本,从而瓦解了传统阅读方法;更甚者,巴特要人们忘却自己的历史经历及知识,进而摆脱记忆的束缚。他将诠释权从作者的权威中解放,真正说话的不是作者,而是语言,如果有什么地方凝聚了丰富的多样性,那也不是作者,而是读者。因为真正在诉说的是语言本身,而不是作者,所有语言排序背后所隐藏的众多文化含义,并非作者一人的绝对意义。所以,读者不必以作者赋予的意义为依归。我们所阅读的是读者的文本,而文本本身并不存在单一意义,在阅读中,文本意义自读者延伸,因读者而多元,读者和作者进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竞赛,于是作者的权威消失,留下文本本身借着阅读创造出多元的意义,文本变成个人表现与自我记载的记录。
(摘编自李妍妍《浅析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理论》)
材料二:
西方文论颠倒作者和读者的位置,提出读者中心论。作品是作者写的,正如戏是演员演的,读者和观众欣赏的当然是作家和演员的才华。而读者中心论宣称作者死了,读者是第一性的,这就好像演员死了,观众还可以自我欣赏似的。
读者中心论之误在于以为读者心理是完全开放的,实际上读者心理的开放与封闭是矛盾的统一。人的心不是一块白板,人的认识只有与其内心图式“同化”时才会有反应。读者看到的往往是与自己预期一致的信息,对预期之外的信息往往视而不见,感而不觉,故中国早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说,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是这个道理。
西方文论认为20世纪是文学理论语言学转向的世纪,这样的线性思维取消了文学形式的审美历史积淀功能。文学形象其实是多层次的。不同的文学形式分化着文学形象的感染力,由于它处于最深层,因而也有一定的封闭性或隐蔽性,一般读者凭原生的直觉难以洞察。在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坦然告诉儿子周萍,梅侍萍就是他的生母,不能因为她出身底层,就丧失人伦道德。这样普通的语言,其艺术震撼力在于,周朴园自以为光明正大的告白,造成了四凤触电死亡,周冲追救,随之死亡。繁漪唤出周朴园,本为阻止周萍与四凤出走,让他留在自己身边,结果周萍自杀了。梅侍萍本想隐瞒周萍与四凤的兄妹关系,面对这样的结果,她崩溃了。几句平常的语言,导致几乎全部人物的命运向相反的极端转化。作家匠心独运,把众多人物调集在一起,让他们在这些话面前活不下去。这样强烈的戏剧性是戏剧形式凝聚起来的。读者如果无视文学形式的审美积淀功能,对此是无法通晓的。
读者中心论的极端化,造成了把作品视为静止的结果,完全排斥了作家的创造过程,在理论上还衍生出作者死亡论。事实上,我们只有深入领会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才可能抵达艺术作品的本源。脱离对作家创作的研究,完全根据作品自身来描述作品,这种做法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无视创作过程的作品评论不可能揭示作品丰富的内在奥秘。其实,对一切事物奥秘的揭示都离不开对其生成过程的研究,文学创作更是如此,文学理论与批评应该建立在创作论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创作论基础上的批评家不只是被动的读者,同时也是主动的参与者,应该而且能够设想自己进入作者创作过程中并与之对话。许多评论者却与这一原则背道而驰。如对《祝福》思想艺术奥秘的解读,有学者根据格雷马斯的“矩阵模式”,得出结论是柳妈作为封建礼教文化的代表直接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
其实,只要去分析鲁迅的创作过程,就不难理解其创作苦心。鲁迅在五四时期不写封建礼教压制寡妇、不让改嫁,相反,他写的是寡妇拒绝改嫁,却被以野蛮的抢亲形式强迫改嫁。因为前者只能暴露封建礼教中夫权的不人道,而后者则能揭示封建礼教中夫权与族权的矛盾。在祥林嫂平静地和丈夫、儿子生活了以后,鲁迅为什么又要让她的丈夫、儿子死去?目的就是让她回到鲁镇,遇见好心的柳妈,劝她去捐门槛赎罪,最终表现比夫权族权更荒谬的神权。《祝福》最深邃之处乃在祥林嫂的死亡是没有凶手的,真正的凶手是一种对寡妇的荒谬、野蛮的成见,这种成见之所以能杀人,就是因为它在鲁镇每一个人头脑中被当成神圣的最高准则。这样揭示作品的思想艺术奥秘,对封建礼教进行的文化批评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在西方理论宣称自己已经失败之时,中国学派建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历史机遇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当研究其失败之因,创造性继承中国传统文论与现当代文化资源,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精神的文艺理论。
(摘编自孙绍振《文学批评“西方霸权”的终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罗兰•巴特认为,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因而巴特要人们忘却与之相关的历史经历及知识,进而摆脱记忆的束缚。
B. 材料一将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对立,认为真正在诉说的是语言本身,而不是作者。读者不必以作者赋予的意义为归依,因为文本本身并不存在意义。
C. 如果无视文学形式的审美积淀功能,就无法洞察隐藏在作品最深处的具有一定封闭性的文学形象的感染力。
D. 材料二认为,建立在创作论基础上的批评家应该主动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并就创作问题与作者展开对话。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已死”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方法,其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有相似之处,认为阅读创造了文本的多元意义。
B. 由于读者的心理是开放与封闭的统 所以读者每一次阅读都带着本身独有的视角,往往难以全面理解作品的内涵。
C. 以西方文论为依据来解释作品存在一定的误区,我们应该了解其有误之处,建立起有中国精神的文艺理论。
D. 中国古代有“以意逆志”的阅读方法,即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本意,这种阅读方法与材料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作者,这一语言的创造者,时时卷入虚构的战争中,然而他仅是其中的一个玩具而已。
B. 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
C. 读者的具体化是作品意义的源泉,而未定性的文本只不过是承载意义的载体而已。
D. 文学作品要在读者面前成为现实化和具体化的存在,必须经过阅读的中介。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对阅读中作者地位的认知有什么不同?
5.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因而”强加因果。原文表述是“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从而瓦解了传统阅读方法;更甚者,巴特要人们忘却自己的历史经历及知识,进而摆脱记忆的束缚”,可见二者并非因果关系。
B.“文本本身并不存在意义”错。原文是“文本本身并不存在单一意义”而非“不存在意义”;
D.“主动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并就创作问题与作者展开对话”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建立在创作论基础上的批评家不只是被动的读者,同时也是主动的参与者,应该而且能够设想自己进入作者创作过程中并与之对话”,这只是一种设想。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张纸
[瑞典]斯特林堡
(1)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