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450字。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11年9月19日晚,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在互联网上风生水起的网络文学,多少显得有些“落寞”。这一届茅盾文络文学作品参与评选,一共有7部作品,结果无一斩获,仅仅是在176部作品名录上露了一下脸而已。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茅盾文学奖中同台竞技,从目前的情形看是难有胜算的。究其原因,从评奖性质上看,国内各大文学奖项说到底还是属于“专家奖”的范围,其评选机制和遴选标准都是基于文学传统和社会期待而设置的。如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要求作品拥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注重思想的深刻内涵,要有切入社稷民生的历史担当和人性温暖,以及艺术审美的精致与创新等。这些显然不是网络文学的强项。
  “自娱以娱人”的网络写作,其长处不在于精致和深刻,而在于市场、大众、草根的认同和广泛参与。从《诗经》算起,我国传统的精英文学已经走了两千多年,而汉语网络文学的成长期还不到二十年。两种文学的创作方式、功能模式、发展水平和品相质地都存在较大差异,现在却要求用同一个评价标准去衡量,网络文学显然处于弱势。
  且不说这次参评的几部作品是否真能代表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的创作实绩,单就本次参评作品要求必须是已经完成并公开出版的纸质出版物而言,这个前提就基本上预设了网络小说的“命运”。因为网络小说可以是超文本和多媒体的,可以连载和续写,其生命活力永远存活于网上,点击率才是网站、写手和网民品评作品的基本“标的”。
  于是,就难免出现这样的质疑:既然参评的网络小说都没有走得更远,茅盾文学奖是否过于“阳春白雪”了?
  是的,茅盾文学奖就是文学界阳春白雪式的“专家奖”或“精英奖”。吸纳网络小说参与这种评奖是必要的,作为数字传媒时代最具大众趣味的网络文学落选于这样的奖项也属正常。需要关注的也许是网络文学参评茅盾文学奖背后的意义,即对于优化当今文学生态的意义和对网络文学本身发展的意义。
  茅盾文络文学敞开大门,意味着传统文络新媒体文学的身份认可,有助于改变两者彼此观望、不相往来的格局,实现两种文学相互交流、切磋砥砺、融合互补,促进网络写手学习传统文学,也引导传统作家和评论家走近网络文学,从而改善和优化媒介融合语境中的文学生态,让两种文学在有些低迷的文学市场上“抱团取暖”,共创繁荣。
  当代文络洗礼”,既能使陷入瓶颈的传统文学获得重现辉煌的机遇和力量,亦能使泥沙俱下的网络文学提升审美与文化素质。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通过茅盾文学奖这个比对平台,让传统文学意识到,文学超然客公众号有关人的心灵从来可以由不同的道口进入,网络霸权不好,媒介歧视也不对,应该对网络写作投以理性的目光,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激励。
  对于网络文学而言,也可以在这个机会均等的评审中检视水平,看出差距,意识到作品未能入围,不在于它是否出自网络或有网络的特征,而在于少了一些文学的品质。这样,传统文络文学就可以从昔日的观望、对视走上了解、交流、融通和互渗互补之路。这对于整个中国文坛来说,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
  统计表明,我国网民总数已超过4.85亿,网络文学的写手人数、原创作品存量、在线阅读人群和文学网站的访问量屡创新高。同时也不能不看到,今天的网络文学虽然在“量”上已经占据文坛的大半壁江山,但在“质”上还无法与传统文络文学要成为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有价值承载的历史节点,在赢得受众的同时赢得尊重,进而从点击率、注意力走向影响力和文学创新力,还需要消除自身的一些局限。
  (摘编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离茅盾文学奖有多远?》)
  材料二:
  中国网络文学是源于中国传统通俗文学、承接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发展而来的通俗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种文类,传统通俗文学已形成自己的美络文学承接传统通俗文学的美学范式进行创作,具有通俗化、类型化、故事叙事等特征。由于具有后发优势,传统通俗小说中的“典型情节”常被网络小说化用。
  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从叙事类型和叙事模式上分析中国网络文学对现当代通俗文学的传承应更有说服力。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延续着传统通俗文学而来的现当代通俗文学,形成了新的类型和叙事模式。社会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历史小说、言情小说和科幻小说是现当代通俗文学的六大类型。网络文学承接这六大类型继续向前发展。例如,网络玄幻小说可看作现当代武侠小说和神魔小说的结合体。网络文学继承了张恨水、琼瑶式的言情浪漫,然而,这种浪漫情愫已不是道德评判标准或人生终极理想,而只作为一种青春的线索存在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历史环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是网络历史小说的创作素材,但历史的真实这一曾被历史小说视为生命的元素,却在某种程度上被网络历史小说悬置起来。
  (摘编自汤哲声《中国网络文学属性再思考》)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机制体现了某种文络文学创作与这一传统的距离是无法改变的。
  B.网络文学作品终究无缘茅盾文学奖,在作者看来,这虽是意料中的事,但依然让人很难接受。
  C.茅盾文络文学作品参与评选,这对繁荣传统文络文学质量都是有益的。
  D.出自网络或有网络特征,追求市场、大众、草根认同,决定了网络文学难以入围茅盾文学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网络文学并非无根之木,而与中国传统通俗文学相比,它有着一定的后发优势。
  B.作为网络时代新生事物的网络文学创作,它属于通俗文学创作,有着类型化特征。
  C.网络历史小说无视历史真实,这种很不严肃的创作态度,势必会影响其质量和发展。
  D.中国网络文学是对现当代通俗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它的玄幻小说就体现了这一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小说《诛仙》的序章通过讲述天下玄理来引入正文
  B.金庸小说在报纸上连载前出版了需要付费提前阅读的“爬头本”
  C.张恨水《啼笑因缘》的结尾是众多读者通过来信共同参与的
  D.网络小说《盗墓笔记》中有大量作者都无法自圆其说的情节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结合两则材料,探究网络文学读者的阅读偏好。(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6~9题。
  高原骑手(节选)
  汤成难
  八月到来的时候,嘉措已经能够骑着扎日去放羊了。
  这一切都是慢慢发生的,嘉措甚至记不得扎日什么时候迈出的第一步。嘉措没有给扎日系上缰绳,也不需要扯嚼子,他只要两腿轻轻一夹,后脚跟碰一碰,扎日就知道跑起来了。他们逐渐熟悉了草原上每一条恣意的溪流、每一棵倔强的梭梭柴、每一块裸露在外的孤傲石头。他们会在水花飞溅中穿过沟底的河流,再飞奔到远处的属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