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750字。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1月17日9:00~11:30】
  昭通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毕业诊断性检测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
  文化因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本就是个难以界定的概念,而优秀传统文化涉及优秀的标准问题,界定起来则更为复杂。本文所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注重文化的思想和精神层面,指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只是传承一门传统手艺,一种生活方式,或一部文学经典,而且是传承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历经的多次冲击,使得传统文化在国内出现多次萎靡、断裂甚至激变的情况。但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和延展性使其在断裂或激变的同时,具有韧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冲击中展现出的包容性,使自身不断得到净化、升华”。
  艾尔斯认为社会由工具体系及仪式体系构成,工具可以帮助人类社会消除对未知的恐惧。而工具形成的重要形态便是技术,技术是工具、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自发组合体”。传播模式与其背后的关系是相互构成的。移动传播时代必然导致传播权的释放、传播格局的重整、新的传播关系重新建构、以共享为主要传播理念的传播实践与传播格局。但共享同时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平台间在以有限的眼球与时间为基准,以传播权的争夺并成为更大平台为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吸纳力的竞争与合作。
  传统网络时代与传统主流媒体时代,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而言,技术以及承载技术的社会文化背景,是新传播模式产生的摇篮。传播模式背后折射的是技术及文化的相互嵌入关系。而技术自发组合体及其形成的权力关系的变迁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背后存在着社会文化随时间的累积所带来一定程度的失衡。从传统主流到传统网络时代,随着受众能量的释放,博客与微博使其成为小的分发平台,一定程度上得以独立发声,从而,社会习惯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新的跳跃,对新的能量释放产生联想与促动,而这种意识形态的变化,便是对传统主流传播模式形成冲击的原动力,即公共意识的培养使原本暂时平衡的关系失衡。
  权力的失衡背后虽网络交织,但主要涉及传播权、共享意识、技术支持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之一变革均会导致固有的传播格局失衡及传播模式与关系随之转变。释放的传播权对应着共享意识的彰显,但技术作为后盾往往不是产生于狭义的传播系统,如VR、航拍等技术均产生于其他领域的市场需求,却成为文化传播重要革新力量。同样共享意识成为一种公共意识,也是在文化生活中培养起来的,物质的丰足推动社会对意识形态发展的思考,而意识形态中的矛盾与碰撞最终由共享的精神力量统合。移动传播时代媒体发展便验证了这一点,没有单打独斗的媒体,画地为牢的模式不能产生传播格局。
  (节选自王月《移动传播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种特性,即使历经多次冲击仍不失其包容性。
  B.工具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人类社会消除对未知的恐惧。
  C.只要在移动传播时代,就会形成以共享为主要传播理念的传播实践与格局。
  D.传播平台间的合作是有限的,因眼球与时间有限,竞争才是其主旋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引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内容,起到了指出本文论述背景的作用。
  B.文章引用艾尔斯的观点,由对其理念的解释,为下文蓄势,步步推进论述。
  C.文章对传播模式的论述,既有整体解说,又有分项论述,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用“往往”“一定程度上”等词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主要看其是否有积极历史作用与现实价值。
  B.传播领域新技术的出现可能培养新的社会习惯,社会文化也将随之改变。
  C.随着传播权的释放、传播格局的重新调整,新的传播关系就得以重新建构。
  D.各新兴媒体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要相互合作,不断变革,与时俱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海弗利克爱上微生物时,病毒研究的黄金时代刚刚到来。
  而对细菌的研究则开始得更早,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找到了实用的方法,能够在实验室中进行细菌的纯培养。自那时起,科学家们就开始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培养和研究细菌。科赫也明确列出生物学家需要采取什么步骤,才能证明某种细菌会引发某种特定的疾病。可以轻易地在实验室里培养细菌,不仅对于研究细菌十分重要,对于发现和试验抗生素也至关重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