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270字。

  官渡区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
  (本试卷共有22小题,共8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南朝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篡,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用大量篇幅来讨论文体,把文体分为三十三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结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的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朝宋文帝把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进行了文笔的区分,让文学有了独立于学术的地位。
  B.从强调“文”之抒情性和注重语言的形式美的角度,梁元帝萧绎所说的“文”已近于我们现今所说的文学。
  C.《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并概括了诗和赋两者不同的风格特征,在文体辨析上比《典论??论文》进了一步。
  D.四声在诗歌中的运用以及对用事对偶的讲究,都表明南朝文人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更为自觉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在论述“汉朝的文学是指学术”,之时,引用《史记》史实进行论证,为论点提供了事实论据。
  B.文章两次征引“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用以论证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C.整篇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从三个方面就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展开论述,论证思路清晰。
  D.文章使用“比较明确”“更广泛地”“最重要的”等词语对观点的表述作出恰当的限制,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魏晋之前,尽管也有文体辨析的意识,但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于曹丕。
  B.《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文学总集,因此比《文心雕龙》上篇对文体的辨析更详细。
  C.到了南朝时期,文人对审美的追求不但体现在文学创作上,更体现在文学理论上。
  D.“文学的自觉”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小小陀螺快速旋转。“同学们,你们好!大家还记得我吗?”熟悉而亲切的声音响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太空教师”王亚平与翟志刚、叶光富出现在镜头之中……“天宫课堂”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这是继2013年以来,中国航天员进行的第二次太空授课。
  将科学课堂搬到距离地面400公里外的太空,难度可想而知。信号畅通是“太空教师”与同学们如约相见的关键。为了保障通信链路通畅、确保音视频信号稳定,天链卫星和地面各测控站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接力保障;在地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及航天员支持等数十个岗位严阵以待——从空间站到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让太空授课“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