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650字。

  舟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着墨很多,“生态文明”被提及多达12次,“美丽”有8次,“绿色”有15次,且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央主抓的重点任务之一。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文件超过20个。2015年底至2017年9月,中央环保督察覆盖全国31个省份,超过1.5万人被问责。中国俨然已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摘自十九大专访《高世楫:中国已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材料二: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栖息地,生态不仅指涉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切入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
  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是可以达到的理性认识,先民便有此种睿智,值得今人借镜。荀子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卿并非以为人可以任意摆布自然,而是主张人与天地配合,如果与天地争职分,就是犯糊涂。
  《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北魏农学家贾思想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自然是宇宙的最高范畴,是宇宙本身,此为千古卓绝之论。
  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如果把人创造的文化比喻为一株参天大树,是自然提供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
  然而,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成为主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本主义,更蔑视自然生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张。当下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物本主义的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应手地“改造自然”,但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
  (摘自冯天瑜《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材料三:
  从东西方文明对比的角度来讲,可以更加体现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独特性。东西方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在原始自然观基础上,原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初始审视,从卡西尔的思想观念中,原始自然观中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一体的关系,人和其他动物以及所有的自然物都属于一种生命关系。在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文明形态构成了一种原始自然观,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类的生存需要顺应自然,依赖自然,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发明的人工取火,保存火种,制造石器,骨器等,就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的成就,从创造的劳动工具方面来讲,人和其他动物就存在了本质的区别,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但本质上仍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从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的差异性角度来讲,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工具的快速替代、科技的进步,体现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观念和行为。但是,从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过程来看,原始自然观中生命一体化思想逐渐演变为天人合一,具有顺应自然和改变自然的双重性。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与工业文明时代中天人对立的自然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工业文明的自然观是将自然和社会碎片化,利用技术和资本将其重新组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掠夺、被操纵的一种形态。自然界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使用,从而使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工业文明时期,人和自然之间由相互依存转变为相互对立,由于对自然任意开发,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形势逐渐严峻。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是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之间遵循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缓解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
  (摘自金凤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虽没有“生态”一词,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有了不违背天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生态思想。
  B.目前,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都面临灭绝的威胁,这种威胁来自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之行。
  C.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形态不是掠夺、被操纵,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D.“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外传统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需求,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讲天地人关系的时候,认为三者都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B.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有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C.生态文明思想是西方环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思想核心是强调对环境的绝对意义上的爱护和保护。
  D.无论天人一体、天人对立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对天人关系的有益探索,都有合理的一面。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毛泽东)
  B.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胡锦涛)
  C.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
  D.征服自然的工作是一项造福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必然受到神的鼓励。(培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北魏农学家贾思魏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习近平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两种思想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月亮花
  格非
  十二月三十一日夜晚,在紧靠郊区奶牛饲养场的一套普通公寓的三层楼上,诗人程文联在睡梦中被惊醒了,他看见三个蒙面人站在他的床边。
  他们似乎并不急于杀死他。一名歹徒随手操起一把吉他,弹了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另一位则径自走到他的书桌前,骂骂咧咧地翻着桌上的贺年卡,还随口问了一句:“我找到了月亮花。嗯?什么意思?”剩下的一位坐在炉边,将那把带血的三角刀指向程文联,命令道:“起来,给我们煮一壶柠檬茶……”
  程文联是汉族人,却在阿克苏地区生活了将近二十年,他有一个维吾尔族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