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350字。
龙岩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修身的观念在《五经》中已经出现,如《书经•皋陶谟》《逸周书•周书序》已有"慎厥身修""修身观天""修身敬戒"等说法。周公明确地将"天命"与"德"联系在一起,原本"嗜饮食" "不歆非类"的天、神转而成为超越族类、超越世俗物质利益的"飨德""惟德惟馨""惟德是辅"的道德神。就此而言,西周政治文化已经具备"崇德贵民"的人文主义底色。在这个时代,代表世俗的道德理性与政治理性的"地官传统"逐渐压倒以神灵祭祀为核心的"天官传统",与此相伴,礼乐文化中的仪式意义逐渐内化为德性的要求。"仪式伦理"向"德行伦理"过渡是西周的时代精神。周人的"敬德"观念,诚如徐复观所说。其背后的"忧患意识"具有"道德的性格"。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现象,周公重视德行的根本目的始终未脱离"获得天命""守住天命"这一终极视野。"敬德"与"受命""德"与政权的"天命"往往绑在一起。对"德"的追求虽不乏真诚与坚定,但其动机却始终无法超越政权"受命"的向度。
余英时指出,春秋的前半段,大约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孔子出生前一个世纪左右),"修德"已成为"精神内向运动"的主题∶与王朝"天命"相联系的集体和外在的"德"逐渐转为个人化、内在化的"德",但这个"德"仅限于诸侯、执政、卿大夫,而仍未及一般人;另外这个"德"虽已开始"内在化",但以何种方式内在于人,亦指示未清,此中关键在于尚未出现"心"的观念。
自孔子开始,人与禽兽之别的话语见于不同的文献。先秦诸子不约而同地将"禽兽"视为映射人之为人的"他者之境",人兽之别话语的出现标志着人之"类意识"的自觉,"做人"意识的自觉。
(摘编自陈立胜《儒家修身之道的历程及其现代命运》)
材料二
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于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于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练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互利
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搞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西周时以神灵祭祀为核心的"天官传统"逐渐被政治理性的"地官传统"所压
倒,代表世俗的道德与政治理性占据了上风。
B.材料一认为余英时指出,约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德"已具有精神内向化的特征,并且逐
渐转为内在化,但仍局限于某些阶层之中。
C.材料二认为庄子无已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
生命,最终求得精神心灵自由,逍遥自在。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的思想和儒家学派有相通之处,都体现了一种劳动人民的品性
与愿望,都含有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首段以西周时代精神为据,论证了当时的修身观念与"天命"相联系的观点。B.材料一第二段引用余英时的说法,用来印证孔子关于修身只限定在某个阶层的观点。C.材料二阐述儒家思想的"仁心"时,运用举例论证等,指出了孔孟思想的承继与发展。D.材料二使用引证和喻证,诠释了道家关于柔弱的东西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的观点。3.以下古代名言,不符合材料中所描述的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B.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C.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 D.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表述,谈谈中国传统的"修身的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
演进和嬗变。(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老营长轶闻
管抨
抗日战争时,我们军分区警卫营长武英俊,每次往火线上调动部队,他都像个逞强的小孩子,向着弹雨纷飞的战场,挺直着腰板儿,站在高岗上,拿望眼镜观察敌人。从他身边跑过去的战士,要是有人猫着腰,他便大声挖苦说∶"那位老大爷,嘿,我说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