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800字。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关键还得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基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建筑也好,其他艺术创作领域也好,只有在自身文化土壤滋养下才能不断生发新的方向,变得丰富而有生命力。
②传统是什么?传统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我们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传统的国家,也需要建构符合当下情境的中国当代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是在传统与当代对接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在有一个倾向就是将继承传统等同于符号拼贴。前一阵我看到一个节目将昆曲与嘻哈音乐结合在一起,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介绍给全世界。我很喜欢昆曲,也很关心昆曲在当代的发展,但这样一种拼贴与混搭让我感到尴尬和别扭。这种对待传统的做法现在并不少见。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但对文化转换创新的理解还是太简单化。对于传统,我赞成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即透过物质与非物质遗存去理解传统的内在精神、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等,将其中仍有生命力的东西融入到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中。中国文化如一条奔腾的大河,它从传统中来,但必须融合现代的内容、必须对当代问题作出明晰回应。这个千呼万唤的“中国当代文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需要建筑设计等各个领域,从自身实践出发,深入比较反思,转化创新,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③世界文化已经出现跨文化发展趋势,中国文化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发展前景如何,取决于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否有较为深入和全面认识。如果只是喊着“民族化”口号,但在什么是传统、传统如何与现代结合的问题上没有深入研究,是“食古不化”;如果只是为他方文化倾倒,不明白最应该向他人学习什么,就是“食洋不化”。“食古不化”造成“复古”,“食洋不化”则导致“模仿”。
④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础上,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坚持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设,实现中国文艺创作突破和创新,大有可期。具体到建筑界,一方面需要我们从建筑本体出发,对现代建筑有清醒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解读传统,建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⑤结合中国建筑创作现状和发展,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从中国哲学出发找到属于当代中国人对世界、对建筑的认知方式。相对于绝对理性、工具理性,中华文化更强调打通,强调和谐关系,是复杂性、模糊性、多维性、整体性的深度统一。“往来无碍,归于自然”,在古今中外之间往来无碍、在天地人跟建筑之间往来无碍,这就是由“境界”“意境”“语言”这三个层次构成的建筑理论。其中,以“境界”为哲学本体,就是从自然、自我角度出发,追求主客体和谐共生,追求建筑与大环境“浑然天成”;以“意境”为美学特征,就是要从人的情志和心理感受出发,超越物象束缚,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使建筑更具艺术感染力:以“语言”为载体和手段,就是要摆正“语言”在创作中的位置,避免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同时通过“语言”的不断转换创新,追求它与境界、意境的内在契合。至少对我而言,有了这样相对系统的建筑理念,使我能够在跨文化对话中自觉追求既有文化品位又有传统味道,同时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建筑设计,努力突破建筑风格、语言和视觉感知局限,向心灵和精神层面延伸。希望建筑能如罗丹所说“像一把发出颤声的琴”,以它特有的旋律、调式、和声给人以高层次的美的感受。
⑥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进程、多样共生的文化背景、“美丽中国”的伟大愿景,这些都是我们考察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语境。在这一语境中,理想与困惑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我们应该以具有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作出中国建筑师应有贡献。
(选编自程泰宁《让当代创作更具中国气派》,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
B.类似于将昆曲与嘻哈音乐结合的符号拼贴混搭,不是真正的继承传统,不值得尝试。
C.冯友兰提出的“抽象继承”,就是将非物质遗存中仍有生命力的内在精神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等东西融入到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中。
D.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础上,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坚持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设,就能实现中国文艺创作突破和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文化更强调打通,强调和谐关系,是复杂性、模糊性、多维性、整体性的深度统一,对于绝对理性、工具理性,我们要辩证地扬弃。
B.文中的“境界”是指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哲学本体层面,具体而言就是追求建筑与大环境的深度统一件抽象而言,就是从自然、自我角度出发,追求主客体和谐共生。
C.文中的“意境”是指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美学特征层面,就是要从人的情志和心理感受出发,不拘物象束缚,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
D.文中的“语言”是指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载体和手段层面,就是把“语言”而要摆在创作中的中心位置,不断转换创新,追求它与境界、意境的内在契合。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属于“食洋不化”的一项是(3分)( )
A.清朝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在圆明园设计建造西洋楼,并创作了《圆明园铜版画》。
B.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少数外国建筑家和一些中国留学生将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到香港、上海乃至内地。
C.对于中国建筑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非常缺乏了解。
D.将梁思成论述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如斗拱结构、“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继承并发扬光大。
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特点。(4分)
5.请结合文本,探究中国建筑如何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云朵遇见了风/它就有了不一样旅途/山川平野、鸟兽虫鱼/一站有一站的风景/飞瀑遇见了雨/它就有了不一样的激情/奔流倾泻、玉练高悬/沿途风景就变得雄浑/我遇见了袁妈妈/就有了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