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270字。

  蚌埠市 2021 —2022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高 二 语 文
  (时间:150 分钟;总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 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 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 却荒草离离。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在历史中映出 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 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 瞬”( 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 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 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城、潮汐,既是眼前 之景,也是旧时风物。当下的时空是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 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 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获得审美感 受。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 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 家。”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 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 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诗歌意境所体现的时空感也更为复杂。如李群玉 的《秣陵怀古》:“野花黄叶旧吴宫,六代豪华烛散风。龙虎势衰佳气歇,凤凰名在故台空。市朝迁
  蚌埠市高二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 共1 0 页)
  变秋芜绿,坟冢高低落照红。霸业鼎图人去尽,独来惆怅水云中。”昔 日的豪华繁盛与今日的荒冷 凄迷,在各个意象中得以叠映,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韩 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 观’, 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境生象外》) “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 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 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 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 间的展开。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晚唐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繁华,感叹眼前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 作了大量怀古诗。
  B   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 实感交织并存。
  C   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 获得审美体验。
  D   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 象或审美意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 美效应营造模式。
  B   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 晰,说理透彻。
  C   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这三者并行不悖、相 辅相成的关系。
  D   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 变得丰富多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中“绾合”一词有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它是怀古诗形成审美效 应的重要环节。
  B   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整体 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C   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同绘画一样构造 了民族文化风格。
  D   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 古讽今的寓意。
  蚌埠市高二年级语文试卷第2页( 共1 0 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图 1   中国:1949 年与 2019 年人口年龄结构对比
  图 2   中国:不同年龄段出生人数
  材料二:
  我国已进行过六次人口普查,世界各国也都定期开展人口普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 迫切需要。 自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 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持续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出生率降 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 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情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