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930字。

  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生就做两种事:学习和实践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
  李大庆
  8月下旬。北京航天科技大厦。
  离约定的采访时间还有几分钟。记者们都在摆弄自己的手机。只见坐在桌子对面的93岁院士张履谦,也拿出自己的手机,聚精会神地看着,并不时地用食指划动屏幕。知他有些耳背,我便大声对他说:“张院士,您是在看微信吗?”所有记者的目光都聚焦在张院士的手机上。
  “是的,我是在看微信。”张院士平静地回答。
  “那您发微信吗?”
  “发,每天都发。从2014年2月14日起,我每天都发,没有一天停过。”
  每天早上,他要把收到的新闻整理一下,挑出重点,或者把与他所从事研究领域相关的内容摘出重点,发到朋友圈。
  张院士大约是在88岁时学会使用微信的。这么大年龄还学新“技能”,张履谦有别于常人。他坦承,一辈子就做两种事:学习和实践。
  服从分配
  学习伴随了张履谦一辈子。
  1951年,他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军委通信部雷达处。那一年他25岁。部长拍着他的肩头说:“小伙子,以后全军的雷达就都交给你管了。”他一愣,自己并不了解雷达,必须学习啊。
  那时的张履谦一切服从国家的需要。他在1948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愿为天下劳苦大众牺牲自己的一切。分配到军委后,他就开始学习有关雷达的知识,业余时间经常是属于雷达的。经过12年的刻苦努力,他攻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编写的英文全套28册《雷达丛书》,为他从事雷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张履谦说:“我的一生都是组织上怎样安排我就怎样做。”
  正是在服从分配的任务中,张履谦边学边干,而且干出了名堂,成为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干出名堂
  学习之后就得在实践中应用。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为割断志愿军的供给线,派B-29飞机在鸭绿江沿岸狂轰滥炸,并施放电磁波干扰,使我军雷达不能发现目标,难以引导空军作战。张履谦奉命赴前线解决雷达抗干扰问题。经过研究,他采用了雷达收发设备同时快速变频、使用瞬时自动增益控制和多站雷达交叉定位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抗干扰问题。
  当时战地器材极缺,但是张履谦懂得活学活用:他将几个空罐头盒剪成半圆形做成“电容器”,用麻绳和拉杆把这些“电容器”连接起来同步转动,作战时通过改变它们的相对位置,达到快速变频的目的。这种装置虽然简陋,但能够解决问题,至今依然是各种现代雷达抗干扰的基本手段。雷达技师们无不佩服张履谦:“小罐头盒解决了大问题!”
  学以致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张履谦成长的“诀窍”。
  实践成长
  1957年,张履谦被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参与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大到强的奋斗历程。他和同事边学习边实践,成功仿制出边扫描边跟踪体制的导弹制导雷达——红旗一号。
  1962年,在我国“两弹一星”研制的关键时刻,美国U-2高空侦察机频繁进入我国领空刺探军事情报,并携带干扰机干扰我地空导弹雷达站,张履谦向军委总部出谋献策,并亲临改装雷达,研究击落美国U-2飞机。
  倚仗着飞得高和远,U-2飞机在中国领空大摇大摆四处拍照。摸清它的航路后,中国导弹打下了一架。而后美国人在U-2上安装了电子接收机,中国雷达一开机它便溜掉了。为此我方采用开机迅速打的“快打近打”策略,又先后打下两架。之后U-2又带了干扰信号发射装置,发射假信号,使我们的雷达
  (选自《科技日报》2019年09月26日,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履谦在不了解雷达的情况下接受工作任务,经过刻苦学习成为雷达方面的专家。
  B.面对战地器材奇缺的情况,张履谦善于活学活用,变废为宝,解决了抗干扰问题。
  C.张履谦团队不断研究策略、改良技术,成功击落美军五架侦察机,给美方以震慑。
  D.张履谦提出了建立双星定位系统的建议,并参与了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大摇大摆”“斗智斗勇”等词语,体现了通讯作者鲜明的立场和态度。
  B.文章主要围绕“学习和实践”两个方面取材,四个小标题之间是因果逻辑的关系。
  C.全文以时间先后顺序展开,通过人物成长中的重要时段和典型事件,刻画其形象。
  D.文章借助雷达技师和聂荣臻的评价,从侧面体现了张履谦善于学习和实践的品质。
  3.下列事实可以用来证明张履谦“一生就做两种事:学习和实践”的一项是(3分)
  A.张履谦在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时和朱镕基同窗,见他没有什么像样的冬衣,就把自己最好的一件衣服——皮夹克送给了他。
  B.他克服了苏联专家突然撤离带来的困难,历经200多次试验,通过自行研制的仪器设备和代用材料,完成了上级要求的科研任务。
  C.他批评近年来的科技奖申报项目“大不如从前”:报奖人并非一线科研人员,很多项目说自己是国内领先、国际水平,有浮夸现象。
  D.别人的呼叫都是手机转移到座机,而他是将办公室的座机呼叫转移到手机。他说,必须让自己保持信息畅通,不能让别人找不到他。
  4.文章开篇描述采访前的一个场景,请简要分析其用意。(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廖华歌
  冬日里,和村人一起,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柳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这算是一件什么事呢?根本就不值一提,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使它干裂皱巴的躯体上浸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的一些东西有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