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01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灯,绽放夜的花朵
一盏灯,别在黑暗的胸前,如徽章,如花朵,如指引,一盏就成为黑暗中的核心。
三月的一个黄昏,郊游路过密云区的一个小山村。暮色降临,山风微寒,沿街的路灯亮了,金黄的灯光与夕阳的余晖融合,笼罩着依山势散布的院落屋舍。村口的路灯下,两个老人在灯下聊天,小狗跳跃着追车欢跑,几个人在旁边的场院跳广场舞。那些路灯,花朵一样,在夜色中开放,黑暗变得比纸还薄,比丝绸还柔和。夜幕降临,谁不需要一盏灯呢?那是温暖的召唤,是亲情相聚的指引。
大山深处的村庄和城市没有区别,路灯应时而亮。生活真的明亮起来了。
北京城亮起第一盏灯的时候,夜黑世乱。公元1888 年,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花费重金,从海外购置了发电设备和电灯,作为献给慈禧太后寿诞的贺礼。当慈禧第一次看到不用油的灯时,那道光芒晃了她的眼睛。
这是北京城的第一盏电灯,作为独享物品,它悬挂在皇宫一室,照亮北京城的一隅,这簇小小的光团显得孤独而渺小。大殿之外,黑夜沉沉,外国列强正虎视眈眈要吞噬东方这块土地。而百姓之家,蜡烛、豆油灯的微弱光亮是黑夜唯一的眼睛,照着眼前恍恍惚惚的道路和身边的事物。
内忧外患,中国的光被压抑着,等待有人释放它,点燃它,将中国唤醒,让中国亮起来,强起来。寻找中国的光,成为中国仁人志士的追求。
洋人们也想让中国有电有光,但这电和光要操纵在他们自己手里,作为他们攫取中国财富的工具。在北京,庚子事变后,德商趁清政府无暇顾及之机,趁乱设立所谓“北京西门子电气灯公司”,由此,外国势力在京城电力发展上占了先机。但他们仍不满足,1902 年,德国瑞记洋行向清政府提出在京师城厢经营送电业务30年专营权的要求。同时,英国商行也在京师频频活动,引进设备,欲开展电力业务。趁火打劫,步步为营,外国势力经济侵占、电力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
这些被中国有识之士看破,并开始奋力抗击。1904年,清政府连续两次收到时任清政府记名御史、刑部员外郎史履晋的上书,力陈自办电业之重要,其言辞忧愤诚挚,为朝廷所动,该奏请获准。同年,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奏办京师内外城电灯公司(后更名为京师华商电灯公司)”开始组建。自此,北京百年电业民族化之路迈出了第一步。1906年,京师华商电灯公司于前门西顺城街建成电厂,向北京城供电,成为中国最早的民族电业开创者。
北京城的光,干泽透亮,从一开始,就显出了自己的精气神。
谁不认识灯呢?但你真的了解一盏灯的经历吗?支撑它保持亮度的是什么?电,当然对,但不是全部。
北京电网编织得艰难。清末,京师华商电灯公司建起了发电厂。到1921年,北京建成了第一条33千伏输电供电线路,但北京城依然频繁停电,电价又贵,普通百姓根本就用不起。夜,仍然飘荡着煤油味儿。
抗战期间,京师华商电灯公司被日寇强行改称为北平电业公司,日本人忙于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根本不考虑民用电。时任公司总经理冯恕,愤而辞职,拒绝与日伪政府合作,给中国电力史注入了抵抗的意志。电力人坚信,电的开关,终有一天会重回人民手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灯也该亮了。
但新中国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破烂电网,而接手的电力人立刻迎来第一次大考——在开国大典上实现电动升国旗。电动升旗,从来没有过!事关新中国的尊严与形象,必须确保万无一失。万无一失,电力人做到了!他们从地下,将两路电缆通到升降机旁,再由升降机通到天安门城楼的电钮控制器上。当毛泽东主席洪亮、豪迈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通过麦克风传向全世界之后,他按动升旗按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是北京电力史上光亮而自豪的一笔。
历史时刻增光添彩,日常过日子用电讲究的则是安全稳定,特别是天安门地区的用电。国之亮度,一灯所瞩。“不让它有一点瑕疵,把天安门照美。”专门负责长安街华灯运维工作的华灯班第五代班长陈春光说这话的时候,华灯初上,灯光勾勒出长安街的轮廓线,如梦如幻。灯是他心尖上的花,日夜开在他心里。百姓们称呼陈春光和他的同事为“京城掌灯人”,掌管这座城市的光明,温暖着城市和人心。其实,灯也是守夜人,日复日,夜继夜,当掌灯人和他的灯将星辰交给黎明,他们的使命也臻于圆满。时间在灯光中醒着,生命在灯光中流逝,即使灯盏暂时沉默,因为责任的加持,更清晰了自己的使命感。
灯亮着,人心就安宁。
20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家用电器进入百姓家,社会用电急剧增加,电力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拉闸限电”成为家常便饭。应运而起的电力“9511”工程,在两年内解决了北京市乃至华北地区严重缺电的问题,北京城从此告别“拉闸限电”的历史。北京,迎来了不夜灯、不夜天,成为彻底的不夜城。
灯不仅亮着,而且越亮越有人情味。遇到阴天下雨、雾霾等极端天气,它能根据实际天气的明亮程度,对路灯的开闭时间进行微调,自动开关。路灯上安装有光敏探头,一旦发现照度不够,立刻向路灯中心报警,路灯中心根据情况调整路灯开启的时间。这样懂事听话的灯,谁不爱呢?
曾经听说门头沟一个村子本已全村搬迁出去,但两位老人喜欢山居,重又回来。当地电力部门了解之后,为便于他们生活,又联合当地政府,为仅有这一户人家的地方恢复了送电。从深远偏僻的大山褶皱之中的寥寥几户人家,到生存环境恶劣的雪域高原,一盏盏灯亮了,生活便真的亮起来了。光,不仅是光,还是温暖,是改变生活的绵绵力量。生活在哪里,光就照到哪里,这是人民电业为人民的生动诠释。
年复一年,70多个春秋,北京电力已今非昔比。从2020年7月1日起,鸟巢、水立方等第一批北京冬奥会场馆率先用上绿色电能,将来的比赛场馆将100%实现清洁能源供电。电网在扩大升级,电能构成在丰富扩展,电力技术在更新迭代,而今的电,已经不仅仅让电灯亮起来,而是点亮生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
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十四亿人口,家家有灯,夜夜闪亮,这是一项多么宏伟的工程!
以灯为号,持灯的使者们将黑夜照亮,他们走到的地方,就是光明扎根之处。
(取材于冰冷同题文章)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活真的明亮起来了”指电力充足,灯光照亮了城市、乡村的黑夜,也指如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幸福。
B.“精气神”是形象的说法,意在表达中国电力事业发展中蕴含的追求光明、抗击外辱、忧国忧民、自立自强等精神。
C.“灯也是守夜人”的含义是中国电力人为了黎明的到来和光明的永续,恪守责任,甘愿在岗位上日日守护,夜夜不眠。
D.“持灯的使者们”指的就是那些为了使中国摆脱黑暗、落后,走向光明、强盛而刻苦钻研、不断奋斗的一代代电力人。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所写的几个故事,或写温情,或书责任,都从不同角度真切生动地表现了文章主题。
B.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叙写了中国“灯”的发展史,但从全文看,则采取了倒叙手法。
C.“灯”在文中具有多种作用,既是文章内容的组织线索,也是文章所抒写的精神的象征。
D.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给平实的语言增添了韵味。如“题目”就运用了拟人手法。
18.作者在文中说:“支撑它保持亮度的是什么?电,当然对,但不是全部。” 让“灯”保持亮度还需要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6分)
19.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6分)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霜气
霜一落,天地白,日子就枯老了。
我的家乡小镇,位于北纬31度的江北平原。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在漫长的无霜期中,农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