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9370字。
江苏省无锡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印尼爪哇开展了一项有关水稻生产的农业研究。研究者发现,农业生产常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来获得总量的增长,但这种生产模式一旦固化并达到一定上限后,再多的生产投入也不能提高产量,反而有所降低。更重要的是,这种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模式无法进化成更为高级的生产模式。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称之为"内卷"。这种现象同样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中,而当代中国的教育发展正面临"内卷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这样谈当前教育的"内卷化"∶孩子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但是读好大学或好专业的名额始终是有限的,从教育效率的角度来看不升反降,造成了整个社会的焦虑。当这个系统问题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和蝴蝶效应对于整个教育生态的破坏力都是巨大的。更大的问题在于,由于标准化考试的日益僵化以及难度降低,考高分的捷径就是刷题,因此让几乎所有考生都陷入到刷题、拼时间的低层次竞赛当中,浪费了时间,扼杀了创造性思维。他坦言,这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困境,也是很多父母的无奈"。
走出"内卷化"的困境,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其中,处理好教育资源的优质与均衡的关系尤显重要。这一点无须赘言。
但仅靠学校单方努力显然不够。如果只盯着校园,教育不可能真正走出"内卷化"的困境。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即便身处最优质的学校,也依然要面对"内卷化"的考验。此前关于清华北大两所名校学生状况的调查广受关注,揭示了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现象∶在这两所最顶尖高校里,这些学生依然处在极度竞争中。原因无他,"绩点为王",成功压倒成长。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唯分数高低论优劣,必然导致在一个赛道里过度竞争。
摆脱单一评价模式,需要全社会对这种观念的接纳,包括政策的支持、学校的引导以及家庭的协作。当社会的评价更加多元,能够在观念上鼓励多样的成长成才路径、在资源配置上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内卷化"自然会得到消解。
(摘编自胡唯元《只盯着校园,走不出教育"内卷化"图境》)
材料二∶
(摘编自何菲、温红博《中学生课外学习时间的合理性研究》)
材料三∶
提起当前的教育"内卷化"与教育焦虑,不少人认为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过少,而要缓解教育焦虑,必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在我看来,根本原因不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而是在发展教育过程中,人为地把教育资源分为三六九等。政府教育部门没有适时根据教育发展新形势,调整发展教育的思维与战略,反而推出将教育资源等级化的政策措施,这导致我国教育发展陷入困境∶不管怎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老百姓一直认为只有排在前2%,甚至前1%的资源才是优质教育资源。如果不全面清理这种等级化思维,我国社会的教育"内卷化"和焦虑,在未来会更加严重。
很多家长抱怨,现在中考竞争激烈,孩子升学压力很大。然而从2000 年到2020年,我国上普高的学生增加了400 多万,可为何家长的焦虑不减反增呢?原因在于家长们普遍患上了"中职恐慌症"。整个社会上上下下都把职业教育看作层次低人一等的教育,这是发展教育的一大"败笔"。
再着高招,情况也差不多。尽管高等教育已经实现普及化,然而高等教育五花八门的分层现实更令师生家长压力山大。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启动了211、985建设工程,虽然对建设部分高校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其负面效应更为深远∶211、985成为学校的身份标签。有多少学生考进这类高校,成为评价一所高中办学的重要指标。2018年教育部又启动实施了"双一流"建设工程,这使得"双一流"有成为学校新的身份标签之势。
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政府教育部门应该避免自身的政策把学校等级化,否则就会与推进普及化的目标冲突。不但会影响高等教育的结构——所有学校都想办更高层次的学校,也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资源向"头部"学校集中,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低,无法保障培养质量。可以说,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过程中,还用"精英思维"搞建设工程,是发展教育的又一大"败笔"。政府部门应该努力为所有受教育者创造平等的求学环境,给高校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在此基础上,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这有助于学校办出特色,提高办学质量,而不是把学校引导到争夺教育资源的竞争中。
必须意识到,近年来我国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提出的非985、211院校毕业生不用,以及只招"双一流"毕业生的招聘标准,也是源于教育建设工程。这加剧了唯学历论、唯名校论,进一步带来的问题是学历高消费。学历高消费不但会浪费整个国家的教育资源,也会刺激教育内卷,使所有家庭和学生都被更换到追求更高学历的轨道上。
是时候认真对待造成教育"内卷化"的等级化发展教育的思维了。不调整这一思维,我国在社会的教育焦虑将很难消除。包括我国正在建设的职教本科,由于没有解决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问题被视为所有本科院校中最低层次的院校,遭遇歧视,就值得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当然,调整等级化发展教育的思维,需要形成新的办好每所学校的教育发展观,并要从根本上改革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破除名校的既得利益,这是必须做出的艰难选择。
(摘编自熊丙奇《教育普及化过程中的教育"内卷化"是怎么产生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永新认为教育"内卷化"导致教育效率降低,使整个社会陷入了焦虑,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从校园着手扭转教育"内卷化"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为强如清北的学生依然循着"绩点为王的思维惯性。
C.熊丙奇认为中招带给师生家长的压力,并非源于优质教育资源真正稀缺,而是大众普遍歧视职业教育。
D.从211、985建设工程到"双一流"建设工程,近20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办高等教育仍未脱离"精英思维"。
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最能准确说明教育"内卷化"实质的一项是(3分)
A.学生的作业时间与学习素养呈现一定的正相关,但随着作业时间的继续增加,学习素养提升不明显。
B.孝生接受适量的课外辅导有助于学习素养的提升,但过量的课外辅导对其学习素养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C.学生在作业或课外辅导投入的时间和学习素养提升不成正比,说明费时加量的学习方式是行不通的。
D.延长学习时间是提升学习素养的一种方式,可一旦固化为唯一的方式,它终有到达极限或瓶颈的那一天。
3.根据材料,下列各项政策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教育"内卷化"趋势的一项是(3分)
A.严格执行禁止炒作高考中考"状元"、高分生、高考升学率的禁令,严禁公布各类考试成绩排名。
B.实施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东西部省份结对教育帮扶等政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C.教育部门科学制定基础教育学段课后辅导政策,禁停课外培训机构该学段的学科类培训。
D.中小学开展"标准学校"建设,取消"重点学校"评选,执行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严禁掐尖招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材料三两则材料第一段的写作思路。(4分)
5.教育"内卷化"的本质成因是什么?关于根治教育"内卷化"的措施,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论述侧重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进而判断选项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对比、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引用。解答本题,需要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判断选项的正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渴 慕
王充闻
在参加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的间隙,我前往巴蔡踏访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的故迹,亲炙其遗泽,满足多年来的渴慕。
先贤祠—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殿,自是必到的。在地宫的整个墓群最中心、最显赫的位置,正是伏尔泰的灵柩。棺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