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950字。

  2021—2022学年呼和浩特市高一年级质量数据监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也可以说,中华美学是以意象论为核心的美学。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就吸收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提出了“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的观点。不过,真正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范式之一,则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普遍存在的将“意象”看成是西方输入到中国的美学概念,并将它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创作联系起来的观点不一样,人们普遍意识到“意象”滋生的土壤在中国。
  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尚象重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是中国古代诗性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美学也可以说就是充满想象力,充满诗意的意象思维体系。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象所呈现的是一个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是以“象”为载体、以“意”为主导的即景会心、以形写神的心灵创造。“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与审美追求。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意象。王夫之正是在诗歌艺术创造实践中总结出“诗”既不等于“志”(意)也不等于“史”,而是情与景的融合,即“诗”的本体是意象的观点。这实际上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普遍看法。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以汉字为载体和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中国书法艺术,本质上也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中国书法是“本乎天地之心”的艺术,它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感性生命的存在,是一个意象世界。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以及在字势结构与点画形态的表现上充分体现出来。中国戏曲艺术是诗、舞、乐与舞台表现的有机结合,它不像西方戏剧观那样以演员角色为中心,而是以舞台形象创造的美、所达到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境界为中心,以程式化、虚拟化的舞台表现为中心,重视抒情写意,所以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另如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创造意象的艺术。
  (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不是中国当代美学的核心范畴,只是中当代美学的理论范式之一。
  B. 中国传统美学以“意象”为本体,而西方美学却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
  C. 中国戏曲艺术以程式化、虚拟化的舞台表现为中心,戏曲中的诗重视抒情写意。
  D. 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艺术,不注重形象模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述王夫之关于诗歌情景交融的看法,论证意象与艺术实践之间密不可分的观点。
  B. 文章开头比较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美学界有关“意象”理论的不同之处。
  C. 文章列举了中国的书法、戏曲、音乐等艺术的特点,论述指出这些艺术“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D. 文章的第三段,先分说,后总说;总说部分从诗学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有详有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概念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但在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从西方输入的。
  B. 中国古代的人尚象重象的思维是一种崇尚意象形象思维,不崇尚逻辑思维的思维形式。
  C.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说明中国美学不是将美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D. 从中国书法的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等方面,可以看出中国书法是一个理性的意象世界。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戏曲中的诗重视抒情写意”偷换概念。由原文“中国戏曲艺术是诗、舞、乐与舞台表现的有机结合,它不像西方戏剧观那样以演员角色为中心,而是以舞台形象创造的美、所达到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境界为中心,以程式化、虚拟化的舞台表现为中心,重视抒情写意”一处可知,“重视抒情写意”的主体是“中国戏曲艺术”,而选项中的“诗”只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部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编自《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