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290字。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测试
  语 文 试 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解这个精神,我们需要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力求解决的问题。
  人是各式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例如,有的人从政,在这个领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样,在艺术领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人可能被分为不同等级,但他们都是人。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合而为一。问题在于,如果人追求天人合一,是否需要抛弃社会,甚至否定人生呢?
  有的哲学家认为,必须如此。释迦牟尼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道家有人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所有这些看法都主张人应该从被物质败坏了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出世”的哲学。
  还有一种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入世”的哲学。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从表面上看,这种看法不能认为就是错的,因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论语》第十一章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曾说:“圣人,人伦之至也。”这无异于说,圣人是社会中道德完美的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所说的圣人是现世中的人,这和佛家所描述的释迦牟尼或基督教所讲的圣徒,迥然异趣,特别是儒家所说的圣人,更是如此。
  不过,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如果正确理解的话,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或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有一位哲学家在谈到宋朝道学时说它:“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是中国哲学努力的方向。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统一。这并不是说,对立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力求解决的问题。力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二:
  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以伦理为中心的问题,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这里所谓的以伦理为中心,是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构、功能等意义上来讲的。从结构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可分为天道、人道、知天知人之道三部分,哲学家们论天道、论知天知人之道,最后都要归结到伦理道德问题上来。哲学家们的政治主张,也往往以伦理道德学说为其立论之依据。从功能上说,天道、知天知人之道这两部分都为论证人道学说服务,整个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实际功能,也主要在伦理道德方面。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存在论不同,它始终不曾脱离人去谈论存在的本质,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的理解,不是把它当做静态的物质实体而是当做与人类精神浑然不分的整体。这种宇宙观与西方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做人方面要取得最高成就,成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圣人,就需要抛弃社会,从物质世界中解脱出来。
  B.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努力方向,也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一种体现。
  C.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力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D.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国哲学是从人类自身出发的,西方哲学是从自然本身出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编写《史记》,欲“究天人之际”的想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不脱离天论人”的思想。
  B. 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的理解,突出了人在世界历史中的主体性,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进性。
  C. 材料一论证时运用间接论证法中的排除法,与《拿来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展现了逻辑思维的力量。
  D. 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从政治学、为人处世的态度。
  3. 下列诗文不能体现中国“入世”哲学思想的一项是(   )
  A.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B.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D.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 出世哲学与入世哲学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概括。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蝴蝶
  刘诗伟
  我七岁时,脑子里搁了一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半个多世纪,无数繁花在眼前流走,每当我停望绚丽,总会看见坐在桃树下的祖母,漫天花瓣为她飘零。
  那棵桃树生长在我们老家的台坡口。春天,一树粉红的桃花遮云蔽天。祖母坐在柴垛旁的矮椅上,睡着了,花白的头发蒙一层桃花筛落的光斑。她的藏青棉袄泛白,颜色接近柴草;皮肤干皱,已然融入三寸小脚下泥土的灰黄与安宁。一片花瓣闪闪飘下,一只白蝴蝶飞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