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2780字,答案扫描。

  诸暨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
  说明:本试卷的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3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材料一:
  当下文学批评之所以出现种种乱象,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之所以受到质疑,是因为本处于对话关系中的文学批评,被异化为独语。文学批评家为了改变文学批评陷入独语的窘境,也曾努力寻找过出路,一些学者尝试从西方现代文论那里去寻找终结文学批评独语的方法。但文学理论界和批评界舍近取远,忽视了我国悠久、丰厚的对话批评理论资源。面对当下文学批评发展大势,重新接续中国文学优秀理论传统,重振对话批评,有助于推动当下文学批评健康发展。
  从批评家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国古典文论提出“知人论世”的宝贵观点。《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人论世”要求批评家在阐释作品时,要充分了解作者的时代环境、生平经历、思想观念。孟子还认为文学批评根本目的在于“尚友”。这就表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倡导的不是“捧”与“棒”,而是交友。当然,孟子所谓的“尚友”,并非指批评家和作家之间的一团和气甚至庸俗的友情,而是要对作家身世、趣味、价值观念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目的还是在于正确地阐释文学作品。
  当下文学批评令人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忽视了文学作
  品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常把文学作品作为阐释文学史的“材料”来运用。文学批评如何阐
  释作品,如何科学地建立起批评家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呢?中国古代文论提出“以意逆志”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具体方法。这些方法都强调从作品出发,始终尊重文学作品自身。
  无论是“知人论世”还是“以意逆志”,都把文学作品视为灌注作者生命情感与思想的生命体。因此,文学作品是探究作者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的基本出发点。这样来理解文学批评,不是在文学作品和作家之间建立僵化的对应关系。事实上,如何发现作品的缝隙甚至是空白之
  处,才是批评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之所在。因此,古代文论还提倡“春秋笔法”和“微言大
  义”。“春秋笔法”注重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和价值取向。“微言大义”则是希望批评家去发掘作品隐含的意义。文学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阐发,虽不能脱离作家和文学作品本身,
  但可以充分发挥批评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摘编自《在对话中重新感知文学批评的温度》)
  材料二:
  为了凸显文学批评的客观性与学术性,批评者普遍努力淡化作为批评主体的“我”,使批评看起来端庄稳重、严谨客观。这种批评文章在回避批评者主观感受的同时,罕见具有文学性
  的表达,削弱了文章的审美属性,使批评文章丧失了感染力和应有的魅力。目前存在着大量对文学批评不满的声音,与此不无关系。
  关于充满个体审美感受的文学批评,西方的理论家和批评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西方近代以来,批评家们主张批评脱离创作的从属地位。从狄德罗到史勒格尔,再到圣•佩韦和王尔德,纷纷坚持批评相对于创作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艺术性。王尔德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认为,批评家同时也是艺术家,批评之于创作,有其独立性,批评的目的并不在于揭示作家的意图,创作对于批评来说,是材料,就像视觉世界和情感世界是创作的材料一样,批评在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批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事实上,中国的文学批评有着更为悠久的美文传统。精美的批评诗文下,流淌着作者丰沛的生命活力和独特的艺术感受力。陆机的《文赋》以赋论诗文,用精致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总
  结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以巧妙的文体形式表达精到的文学创见。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以七言绝句的形式臧否人物,褒贬诗歌,回答了唐诗发展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使文学批评语言的工整、简省与精巧达到了新的高度。李白的《古风•大雅久不作》、戴复古的《论诗十绝》、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对这一脉络的延伸,经过历代文人的传承,“以诗论诗”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伟大传统。及至现代,李健吾继承了这样的传统。他潇洒自如的美文批评风格,于社会功利目的之外,注重表达个人的阅读印象和感悟,其显著的主体意识使他的批评文字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然,这种充盈着个体审美感悟的印象式文学批评自身也存在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知音》篇中,就列举了文学批评者在批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批评者主观的好恶和认知
  的局限对批评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批评文章要凸显批评者个体的文学感受,又要警惕个人认知的局限影响批评的效用与公正。刘勰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他指出,从事文学批评的人需要“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即文学批评应以博观和比较来修正个体认知的偏狭。
  (摘编自《呼唤“有我”的美文批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西方现代文论处寻找终结文学批评独语窘境的方法,这一做法既不正确,也无显著效果。
  B.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倡导的交友,以正确阐释作品为目的,要对作家有全面了解和深刻理解。
  C.淡化批评主体“我”,弱化文学批评的审美性,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大众对文学批评的不满。
  D.文学批评在凸显批评者个体文学感受的同时,也应以博观和比较来修正个体认知的偏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下文学批评令人不满意,是因为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常常把文学作
  品作为阐释文学史的“材料”来运用。
  B.要科学地建立起批评家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可以参考中国古代文论提出的“以意逆志”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具体方法。
  C.西方近代以来主张批评脱离创作的从属地位的观点和中国文学批评悠久的美文传统一样,
  都意味着对“学院批评”的猛烈抨击。
  D.“以诗论诗”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伟大传统,因其批评形式充盈个体审美感悟,故在学术化和规范化层面或存在一定的问题。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以诗论诗”这一传统的一项是(3 分)
  A.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元好问)
  B.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步齐梁作后尘。(杜甫)
  C.等闲缉缀闲言语,夸向人间唤作诗。昨日偶拈庄老读,万寻山上一毫厘。(张祜)
  D.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隐)
  4.有同学打算写一篇关于李白《将进酒》的文学评论。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请你对他的写作提出三条建设性意见。(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在桥边①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
  ①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