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960字。
湖湘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开辟之初,西汉、东汉的中央政府便频繁派出使者西行。他们带去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和平的愿景和合作的期望。今天,“一带一路”倡议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丝路精神,更是将“和平、合作、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中国的茶文化应该如何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呢?实际上,中国茶和茶文化需要一次面向世界的“再传播”!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茶叶年产量已逾200万吨,占全球茶叶总产量40%以上,但出口量却不及肯尼亚和斯里兰卡,中国茶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能与一百多年前相比。中国茶和茶文化影响力的再传播可参考如下路径。
重建中国茶在世界市场地位。茶是茶文化的载体,中国茶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直接决定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就种质、品种、栽培条件和栽培技术来讲,中国茶在世界上有着领先的水平。但就商品茶来说,品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制约着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因此,国家应参考国际标准尽快制定出更加严格的种植标准作为中国茶的出口标准,树立中国茶最安全的世界形象,进而在世界茶市场重新崛起。
发扬茶文化传播的引领性。前面提到,茶文化是由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成的,要站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摒弃门户之见、学科之别,以茶文化传播为牵引,通过不断研究创新茶叶种植、制作技艺,弘扬茶的自然之美;运用吉祥图腾、装饰纹样、民族图案甚至民间剪纸作为包装设计元素,弘扬中华传统艺术朴素之美;带动茶文化周边产业发展,如茶具、茶盘涉及的瓷器、陶器、木雕、根雕等艺术形式,弘扬中华文化小中见大、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
发挥茶文化传播的渗透性。茶自古以来就是和平友好的使者,深入、细致、全面地研究沿“一带一路”诸国与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商业与文化交流历史,了解“一带一路”诸国自身的茶文化的发展与内涵,找准文化交流的切入点,以兼容并蓄的姿态与“一带一路”诸国进行深入的民间文化交流,将“茶为国饮”确立为茶文化国际传播的目标:即茶为“中国之饮”“国人之饮”和“国际之饮”。
区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文化发展的不同层面,做好布局规划,立足国内,扎根东亚,放眼世界。在传播中国茶文化时,借力儒家文化推广,加紧编修茶文化教材,加强茶文化作品外译,开发茶文化旅游,搭建茶文化交流国际平台,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携序渐进、潜移默化。逐步建立以中国茶叶种植、制作技艺为基础的世界茶叶生产标准,同时构建以中国茶文化为基础的世界茶文化体系。
融入大文化传播体系。茶文化传播只是中国特色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国际传播的一个有机构成。因此,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必须符合大文化观,将茶文化自身特点与其他文化形态有机结合,共融共进。一方面茶文化的国际传播,要成为其他文化形态国际传播的裁体,为其他文化的传播穿针引线,架桥修路;另一方面,茶文化的国际传播,还要借助其他文化渠道,甚至成为其他文化形态表达的内容。只有实现了茶文化国际传播的“系统思考”才能有其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茶文化才能更加多元化和多层次,从而在国际传播中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蔡圆圆(“一带一路”上的茶文化传播))
材料二:
中国茶文化,首先是一个艺术宝库,中国人“喝茶”与“品茶”是大有区别的。喝茶者,消食解渴,重视茶的物质功能,保健作用,品茶者,则不仅含品评,鉴赏功夫。还包括精细的操作艺术手段和品茗的美好意境。且不说唐代的茶圣、茶仙和宋代贡茶使君,以及明清艺茶专家与“茶痴”,即便近现代的真正茶人,品茶亦不同凡响。以老北京人来说,喝茶先要择器,讲究壶与杯的古朴或是雅致。壶形特异,还要有美韵。杯要小巧,不只为解渴,主要为品味。品茶还要讲与人品、环境协调,尝茶的滋味,同时还要领略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连家居小酌,也要包含仪礼、情趣。其次要讲水,什么惠山泉水、扬子江心水、初次雪水,梅上积雪、三状雨水……还有如何汲取、储蓄,或藏之经年,或埋之地下,用何种水泡何种茶,用时如何摇动均匀,或是静取不动,皆有一定讲究,一定之理。至于茶,则论雀舌、棋枪,又讲“明前”(清明前)、“雨前”(谷雨前)等。今之红绿花茶,西湖龙井,真正茶道家并不一定视为上品。煮茶的功夫则更大,柴炭,锅、火候、色、香、味,需处处留神丝毫不爽。
对现代人来说,吃杯茶还要有那么多繁复的讲究,大多数人无论时间、精力皆不大可能。于是,有人怀疑,有无重新发掘、介绍中国古老茶道的必要。我以为,中国茶文化的精华是它的茶道精神。但古人宣传这些精神是通过一定茶艺形式,否则只讲茶道精神而空洞无物,人们便很难理解。况且,旧的茶艺形式也可以变化改造,文化精神可融于新的茶艺形式之中,这有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但要创新则先需知旧,所谓“温故知新”便是这个道理。况且,中国古老的茶艺,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一定完全失去意义,完全向大众推广大可不必,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则可再次展现。
(摘编自(中国茶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茶文化发展层面不同,它们都是世界茶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B. 中国茶在种质、品种、栽培条件和栽培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但商品茶的市场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C. 喝茶与品茶大有区别,喝茶重保健,品茶重品鉴、茶道和意境,老北京人品茶讲究择器、讲水、论茶和煮茶功夫。
D.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道内容丰富,完备。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上一直有很强的影响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茶文化是由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所以茶为国饮一定会成为“中国之饮”“国人之饮”和“国际之饮”。
B. “一带一路”倡议继承了传统的丝路精神,将“和平、合作、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为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面向世界“再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C. 茶文化的国际传播既要将茶文化自身特点与其它文化形态相结合,也要借助其他文化渠道,甚至成为其他文化形态表达的内容。
D. 现代人喝茶大可不必繁复的讲究,因为时间、精力皆不允许,中国茶艺向大众推广完全不必。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品茶”之道的一项是( )
A. “茶亦醉人何须酒,书自香我何须花”(醉月仙人)
B. “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白居易)
C. “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苏轼)
D. “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郑板桥)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用哪些措施可以让更多的中外年轻人接受中国茶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上一直有很强的影响力”错,材料一原文“中国茶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能与一百多年前相比”,可见不是“一直有很强的影响力”。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义士墓
耿立
乡间的墓地上兀立着一个石碑。石碑上镌着魏碑“义士哑孩”。
哑孩没有名字,王士臣喊他哑孩,别人也喊他哑孩。日本人来之前,王师傅风雪天赶会,在一个雪窝里捡到一个两三岁的小人,到了家里,王师傅把孩子的衣服脱掉,放在被窝,三天三夜,那孩子才醒。
王师傅唤他,一字不应,孩子的眼睛告诉了王师傅,这是一个哑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