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51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试题
  高 二 语 文
  2022.02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庄子哲学持一种有机的自然观,认为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并非各自独立隔绝的,而有着许多共同之点与相互感通之处。人们常因景物的触发而产生独特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及情趣转移到景物之上,即所谓“触景生情”。濠上观鱼之乐,揭示了情景交会时审美主体在美感经验中透过移情作用,将外物人性化,将宇宙人情化,以安善人的“性命之情”。
  惠庄观鱼之乐是则著名的故事,现在针对与庄子情论有关的议题,依着故事情节的顺序,将对话中的关键语词作如下几点诠释: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情景交会
  庄子与其挚友惠子游于山水之美的濠梁之上。在这里,“游”是主体的审美活动,“濠梁”是审美的客体,主体“游”于客体,便产生了情景交会。《庄子》哲学的最大特点莫过于阐扬“游”与“游心”。在濠上的山水美景中,安然适意的庄周,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交接,而导致主体之情与客体之景的交会融合,进而表现出对山水的欢愉之情。濠梁之上的情景交融,引发了人的想象力与情思,庄周置身于如此清悠的林路溪水之间,物我交接,自然景物让人倍感亲和,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产生了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故而庄子有感而发地说鱼是快乐的。
  b.“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①      
  庄子由小白鱼“出游从容”的姿态而欣然地说“是鱼乐也”,这使我们想起《田子方》篇所谓“两类相召”——物与物相互招引。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是“一气相同通”的,主体之情与山水之景的交流不是单边的,而是相互作用的。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情以物迁”。(《文心雕龙•色物》)在情景交融中,主体的“情”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心物交融的活动中,一方面,遨游于濠上美景的庄子,游目骋怀,油然产生无可言喻的愉悦之情——这即是外在景物对审美主体的心境所产生的安情作用,体现出山水有情的一面;另一方面,外界景物呈现出的特有神态引发了观赏者的情思(“出游从容”),使其将自己的感情附着于外物之上——这即是审美主体的移情作用。庄子说“是鱼乐也”,即是将自身的愉悦之情投射于小白鱼之上。
  c.“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②      
  同样是遨游于自由自适的环境中,庄子感受到“鱼之乐”,惠子却提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问题,惠子对庄子的质疑彰显了理和情的对显。庄子具有艺术家的心境,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在感受到外物情态的同时,将主体的情意投射到外物上,产生移情同感或融合交感的作用。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性格,强调概念的清晰性与判断的有效性。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一个是在观赏事物的美、悦、情,一个是在进行理性的认知活动,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故而一个有所断言,一个有所怀疑。尽管如此,惠庄依然有其共通处,惠子曾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可见二人都认同天地万物一体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虽然惠庄二人思维有着感性同通和理性分析之别,然而纵观《庄子》全书,庄子并没有将二者割裂,而是肯定了理和情的联系。《秋水》篇说:“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
  濠上观鱼的故事隐含着许多重要的意涵。从文化发展史上看,它成为后代文学的重要素材。就这则故事的现代意义来说,濠上观鱼的审美情怀,一方面教我们懂得欣赏万物之美,进而产生生态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教我们亲近大自然,透过安放性命之情于天地大美中,将我们从人与人、人与物间的疏离感、孤立感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陈鼓应《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
  材料二: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庄子看到鯈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
  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鱼没有反省的意识,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这种问题大概在庄子时代的动物心理学也还没有解决,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乐”的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他的话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
  我们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认为,人可以与外物相通,人会因外物触发感受、产生情趣,所以外物身上就会注入人的情感。
  B.庄子认为鱼是快乐的,所以才想到自然景物中去感受亲和与愉悦,继而与外物产生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
  C.庄子只用感性同通的思维去观赏事物的美、悦、情,这缺少了理性的认知活动,所以他是很难理清情和理的关系的。
  D.朱光潜先生认为人与物互相感通是不理智的想法,人与物之间隔着密不通风的墙,这与材料一的观点截然相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移情作用的发生需要审美主体的情感与审美客体有相同之处,并且二者能够相互感通或交融。
  B.遨游于濠上美景中,游目骋怀,此时的庄子如果内心是沮丧的,他可能就不会感受到小白鱼是愉悦的。
  C.亲近自然,能够将我们从人与物间的疏离感中解放出来,这与庄子“齐物论”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D.古代的动物心理学没有办法来解决鱼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的问题,朱光潜先生以此来否定“移情作用”。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中“移情作用”的一项是(3分)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4.提炼材料内容完成b、c小标题空缺部分的填写。(4分)
  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9~12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饱含诗人的情怀和哲思。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张若虚的这四句诗是如何体现“移情作用”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但还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