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7310字。
2021年秋期高中教育阶段学业质量监测
高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字(书写符号)和字音不可分割,因而文字(书面语)和语言(口语)就不可能不相符合。但是事实上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上一致,不是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写东西的时候可以从容点儿,琢磨琢磨。说话的时候,除了一个一个字音之外,还有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语调,以及脸上的表情,甚至浑身的姿态,用来表示是肯定还是疑问,是劝告还是命令,是心平气和还是愤愤不平,是兴高采烈还是悲伤抑郁,是衷心赞许还是嘲讽讥刺,等等不一;写东西的时候没有这一切便利,标点符号的帮助也极其有限。因此,说话总是语汇不大,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有重复,有脱节,有补充,有插说,有填空的“呃、呃”,“这个、这个”;而写文章就不然,语汇常常广泛得多,句子常常比较复杂,前后比较连贯,层次比较清楚,废话比较少。这都是由不同的使用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语言和文字又互相作用,互相接近。语言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会见于文字,例如“棒”“搞”“注点儿意”;文字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也会见于语言,例如“问题”“精简”“特别是”“在什么什么情况下”。剧作家和小说作者得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而一个讲故事或者作报告的人,却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即使不写稿子,也会更像一篇文章。所以一个受过文字训练的人,说起话来应该能够更细致,更有条理,如果有这种需要。一个原来善于说话也就是有“口才”的人,也应该更容易学会写文章。
一般说来,文字比语言更加保守。这是因为人们只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听不到早一时期的人说话,可是不仅能看到同时代的文字,也能看到早一时期的文字,能摹仿早一时期的文字,因而已经从口语里消失了的词语和句法却往往留存在书面语里。再还有一些特殊的著作,例如宗教经典、法律条文,它们的权威性叫人们轻易不敢改动其中的古老的字句;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起着类似的作用。在文字的保守力量特别强烈的场合,往往会形成文字和语言脱节的现象。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古代罗马,都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这时候,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就不仅是风格或者文体的差别,还是语言的差别。但是只有在文字的使用限于少数人,也就是多数人是文盲的条件下,这种情况才能维持。一旦要普及文化,这种情况就必定要被打破,与口语相适应的新书面语就必定要取古老的书面语而代之。
语言文字要两条腿走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和文字都有很大的用处,也各有使用的范围。面对面的时候,当然说话最方便;除非方言不通,才不得不“笔谈”。如果对方不在面前,就非写信不可;如果要把话说给广大地区的人听,甚至说给未来的人听,更非写成文章不可。(有了录音技术之后,情况稍有不同,也还没有根本改变。)人们既不得不学会说话,也不得不学会写文章,也就是说,在语言文字问题上,不得不用两条腿走路。可是自从有了文字,一直就有重文轻语的倾向。为了学习写文章,人们不吝惜十年窗下的工夫,而说话则除了小时候自然学会的以外,就很少人再有意去讲究。这也难怪。在古时候,语言只用来料理衣、食、住、行,也就是只派低级用场;一切高级任务都得让文字来担任。可是时代变了。三天两天要开会,开会就得发言。工业农业的生产技术以及其他行业的业务活动都越来越复杂,交流经验、互相联系的范围越来越大,以前三言两语可了的事情,现在非长篇大论不成。语言不提高行吗?再还有传播语言的技术。有了扩音器,一个人说话能让几千人听见;有了无线电广播,一个人说话能让几千里外面的人听见。很多从前非用文字不可的场合,现在都能用语言来代替,省钱,省事,更重要的是快,比文字不知快多少倍。语言文字两条腿走路的道理应该更受到重视了。可是人们的认识常常落后于客观形势。学校的“语文”课实际上仍然是只教“文”,不教“语”。是应该有所改变的时候了,不是吗?
(吕叔湘《语文常谈》节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和语言只能基本上一致,这是由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决定的。
B. 说起话来更加细致、更加有条理的人,肯定是受过严格的文字训练的人。
C. 我们听不到早一时期的人说话,这意味着口语里消失了的词语等都留在书面语里。
D. 自从有了文字,一直就有“重文轻语”的倾向,寒窗苦读的人不会有意去讲究说话。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说话和写文章有不同的例子,论证了文字和语言的不同是使用条件决定的。
B. 作者通过中国与印度等国历史的对比,论证在某些场合,文字和语言有脱节现象。
C. 作者将语言和文字比喻成人的两条腿,表明人既要学会说话又要学会写文章。
D. 文章逻辑严密,条理清楚,论证了语言和文字既是不可分割的也不是完全一致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和文字各有各的特点,语言和文字适用的场合也有所不同。
B. 一个善于说话的人,更容易学会写文章;一个善于写文章的人,“口才”更好。
C. 有了扩音器、广播后,从前很多非用文字不可的场合可以用语言来代替文字。
D. 语言和文字不可分割,语言和文字各有优势,语言和文字应该两条腿走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肯定是受过严格的文字训练的人”错,根据第一段信息“所以一个受过文字训练的人,说起话来应该能够更细致,更有条理,如果有这种需要”可知,是“应该能够”而不是“肯定能够”,选项表述绝对。
C.“这意味着口语里消失了的词语等都留在书面语里”错,根据第二段信息“一般说来,文字比语言更加保守。……因而已经从口语里消失了的词语和句法却往往留存在书面语里”可知,选项里的因果关系不成立,而且“都”字表述绝对。
D.“寒窗苦读的人不会有意去讲究说话”错,根据文章第三段,“可是自从有了文字,一直就有重文轻语的倾向。为了学习写文章,人们不吝惜十年窗下的工夫,而说话则除了小时候自然学会的以外,就很少人再有意去讲究”,之后列举了很多类,“重文轻语”的不能用“寒窗苦读的人”来涵盖,选项表述绝对,缩小了范围。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地时间9月29日,“上海设计之都会客厅国潮新品展暨中欧(比)文创线上论坛”活动在素有“欧洲之都”之称的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来自上海当地的多个国潮品牌亮相,来自中欧各国的学者、文创产业专家、企业家等围绕中欧文创产业及商贸领域的合作发展前景展开了深入交流。
近年来,中国文创产业发展迅速,“国潮风”强势崛起,不仅吸引了广大国内消费者,而且成功“出海”,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越来越多地引起海外市场的关注。在与世界多元文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