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500字。

  商洛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和必修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和”。“贵和尚中”的中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和也构成中华政治文化的精建,是古代治国理政智慧的灵魂。
  允执厥中:治国理政的总纲
  儒家经典《中庸》首次从宇宙本体高度提出:“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将中和归为宇宙天地的大本达道,也就是世界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本规律。什么是中?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指事物具有的最佳结构和最佳数量比例关系。什么是和?“和”就是由“中”而来的“不同”事物间的最佳的和谐统一关系,或最佳的事物生存发展状态。显然,中和表征了事物最优生存发展规律,是对立面统一发展规律的体现。中华先哲深刻揭示了中和之道,并以此为民族的最高生存智慧。中华民族数千年以“和”为根本价值追求,以“中”为根本思维方式,这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中华民族的生存大法。
  中和之道是宇宙天地的大本达道,也因而成为根本的治国理政之道。儒家理想的尧舜禹三代“圣人之治”即中和之治。儒家自孔子开始,就肯定尧舜禹三代圣人相授相受的治国理政之道就是“允执厥中”的中和之道,简称中道。孔子高度肯定舞具有治国理政的大智慧,这个大智慧集中体现在舜善于“执中”的治国之道上、即善于在深入广泛考察、了解的基础上、正确及时地去除过与不及的两种片面性,而制定并实施最具合理性的决策举措,从而有效改善百姓生活。显然,这种执两用中的治国理政之道,包含着历史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智慧。
  中和之道:礼乐刑政治道的核心
  《汉书•艺文志》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历代君王以中和治天下,还体现于礼乐刑政的基本治国方略上。
  高度重视礼乐教化。《孝经》中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与乐是实现治理的基本手段。而礼乐的实质就是中和。孔子就以“礼”“乐”为基本课程教育学生。礼是一系列礼仪规范,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礼,具体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实质是给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规定具体的规矩,使之中规中矩,无过不及、即达“中”。人人遵礼而行,社会就有秩序,能保持稳定性。礼规范人的外在行为,而乐软化人的内心,和善人心,促进和融洽人际关系。通过礼乐具有的中和功能教育和培养人们思想行为上的中和品行,从而赢得人际和谐、社会有序。
  在强调礼乐教化的同时,又重视刑政的硬控制,即通过建立推行一系列的政治法律制度强行规范人们的行为。如何合理高效运用刑政,以实现和谐政局?关键在于遵循中和原则,做到刚柔相济、宽猛相济。即孔子说的“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和谐有序的治理目标源于制定和实施适度的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规,既不太宽松,也不太严猛。
  摘编自董根洪《中和:中华传统治理文化的精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是根本思维方式、“和”是根本价值追求,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大法。
  B.“允执厥中”讲中和,又兼顾了过与不及这两种情况,包含着历史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智慧。
  C.礼乐的实质是中和,因此,古代先贤高度重视礼乐教化,将礼与乐作为实现治理的基本手段。
  D.礼乐教化、刑政的硬控制,都要遵循中和原则,做到刚柔相济、宽猛相济,这有利于实现和谐政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和”引出“中和”是古代治国理政智慧的灵魂这一观点。
  B.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引用论证法,如引用了《中》《汉书•艺文志》《孝经》等书的内容。
  C.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结构行文,首段提出论点,中间几段分别进行论述,最后一段进行总结。
  D.对于“中和”这一论述对象,文章既有对其概念的解释评论,也有对其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肯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和是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生存智慧。
  B.孔子高度肯定舜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因为只有尧、舜、禹这几位圣人能用中和之道治国。
  C.礼规范社会成员的外在行为,使之中规中矩,无过不及;乐则对人进行精神教化,和善人心。
  D.文章最后一段中,孔子的话告诉我们:治国理政,要重视刑政的硬控制制度和实施政策法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第五个中国品牌日刚刚过去。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十年“国潮”相关搜索热度上涨了528%。而在2021年各种品牌的市场关注度上,国货为“洋货”的3倍。
  中华文化氤氲五千年、早已凝聚成独特的东方魅力。近年来,“国潮”之风从“小众”刮向“大众”,背后更多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与增强。特别是年轻一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