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870字。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 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 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 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 “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 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 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 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 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 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 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 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 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 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苗子 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 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 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了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 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 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 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 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 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 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 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 贤之书、深究经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 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 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 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 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 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 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 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 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 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 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 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 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 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 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 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 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滋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 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 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 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 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材料三: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 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 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 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 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 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穏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
  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 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 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 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志灵《幸福感是否提升,请把评判权交给公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的, 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 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 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 越幸福,但其危害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 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 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 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 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C.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 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 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B. 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
  C. 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资,家庭就会幸福。
  D. 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遗产
  金狐梁燕是我固定的“麻友”,她是个有钱的主儿,从头到脚都花钱倒饬过,这是别人 说的,她自己从不承认这回事。她老公常年在江浙沪一带做生意,聚少离多,只要梁燕 换了包包或者手指上又多出一枚亮闪闪的钻戒,我们就都知道他回来了。这样的女人, 如果不吃点苦头,别人心里是很难平衡的。
  没想到第一个让梁燕吃足苦头的是她父亲。那天,她牌运特别差,连输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