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640字。

  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抽测九年级语文试题卷
  温薯提示:
  1. 全卷分试题和答题卷,试题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须用黑色字迹的水笔或钢笔书写,答案请按题号顺序写在答题卷上。
  3. 请将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等信息写在规定位置上。
  4. 全卷含书写分5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规范、工整。
  光明中学正在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学 习任务。
  【活动一:搜集素材,初识“自强不息”内涵】(21分)
  1. 下面是小语同学摘抄的励志小诗《生如夏花》片段,请阅读并完成(1) - (2)题。(5分)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Dkuang A 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終有绿洲摇②v仓 ▲ 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③瞻。▲ 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是赘
  乐此不疲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① ▲ ② ▲ ③ ▲
  (2) 请为文中加点字“累”选择正确的读音(▲ ) (2分)
  A. lei B. lei
  2. 小文对所学古诗文进行整理,总结出自强者经历的三个人生阶段,请你补全。(10分)
  人生阶段 解说 诗文举例 出处
  迷茫失意 忧愁无助, 云遮雾罩。 (1) ▲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上高城万里愁,(2) ▲ 。 许浑《咸阳城东楼》
  汉文有道恩犹薄,(3) A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 ▲ ?青衫湿! 秋瑾《满江红》
  憧憬美好 心怀梦想, 燃起斗志。 (5) ▲ ,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 夜为吕叔潜赋》
  (6) ▲ ,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7) ▲ , ▲ 。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乐观豁达 直面前方, 大步向前。 (8) ▲ , ▲ 。 自选
  3.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两个任务。(6分)
  【任务一】追根溯源(2分)
  (1) 小语通过网络,查到“强"的甲骨文体(如右图),他发现这个字左边部分和
  右上角合在一起,就是“弘”,而右下角像“虫”。《说文解字》提到:“强, 蚯也。”所以,根据字形,我们可以推测“强”的本义是: ▲ 。(1分)
  (2) 随着字形演变,“强”的本义不再使用,引申出其他意义,以下成语中的加点字与《湖心亭看 雪》“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意思相同一项的是(▲ ) (1分)
  A.国富民强 B.强人所难 C.倔强不屈
  【任务二】名句释义(4分)
  小文选择四则名言分享给大家,请你阅读并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 世间万事俱茫茫,惟有进德当自强。——陆游《自伤》
  ② 老当益壮,宁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③ 古之君子,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作时,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④ 學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惟: ▲ (2)移: ▲ (3)俟: ▲ (4)胜: ▲
  【活动二:品读名作,把握“自强不息”精髓】(30分)
  阅读前贤名作,体悟古代“自强之意”,完成4T2题。
  (-)名著阅读(10分)
  4.根据《水浒传》的阅读,请完成(1) - (3)题。(7分)
  (1) 小语认为杨志是水浒英雄中的自强不息者,对其人生轨迹用线形图进行梳理(如上图所示),
  为A、B两处补充情节:A ▲ B ▲ ( 2分)
  (2) 根据你的阅读体验,推测小语将杨志列入“自强不息者"的理由。(2分)
  (3)小文从学者邹少雄《论〈水浒〉的文化精神》中摘录了三条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一是敢作敢为、 宁折不弯的人格精神;二是行侠仗义、扶弱锄强的同道互助精神;三是突破传统的超越精神。 请从武松、宋江、鲁智深中选择一位,结合其具体事迹阐述其中一条内涵。(3分)
  5. 阅读以下问题,任选一题作答。(3分)
  (1) 小语阅读《世说新语》,认为不少魏晋名士拒绝入仕,向往自由散漫的生活,称不上是“自强 不息"之人,请结合原著举例加以反驳。
  (2) 小文认为古代女性虽然没有社会地位,都是弱势群体,但身上也有“自强不息”精神,请结合
  《聊斋志异》的事例加以印证。
  我选▲,我的回答: ▲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 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英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 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