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640字。

  2021-2022学年上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词新语是相对语言系统已有的词语而言。词语是社会的记录,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不断涌现,都需要产生新词来表示。
  每个时代都创造出属于自己时代的新词新语,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许多新词新语都是某个时代某一社会热点现象的反映。如“蜗居”一词,形容中国高学历、高智商但低收入的聚居群体;“蒜你狠”是源于2010年大蒜价格疯涨100倍,超过肉和鸡蛋的社会现实。这些新词新语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出现的新事物或新现象,并形象生动且准确地表达出这些事物或概念的内涵。
  新颖性是新词新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有的是采用了一个新形式(如“闪客、驴友”),有的是具有了一个新意义(如“下课、版本、抢手”),有的是具有一种新用法(如“挺、顶、八卦”),有的是从局部使用走向全民通行。它们的出现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既是新词新语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决定新词新语命运的关键因素。
  幽默性是新词新语的又一特征。例如,“粉丝”是英语单词的音译,是指超迷某人或某物的一类人,简称“粉”或“迷”,“钢丝”是粉丝中的铁杆支持者。“驴友”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再比如源自鲁迅作品中的“三味书屋”,现被用来指乱糟糟又有各种味道的男生宿舍。以及“蒜你狠”等等,这些词无不充满着幽默的情感色彩。
  词语衍生的族群化特征,也是词缀化构词方式产生的结果,即以现有词汇的某个词语模式为基础,进行类推、更换部分语素而成族群地衍生新词新语。例如,从最早的“黑客”到后来的“博客、红客、播客、闪客”等。再如“酒吧”的“吧”,本是汉语音译英语而引进来的借词,此后又用它创造了“网吧、书吧、茶吧、氧吧、话吧”等。由“打工族”的“族”构成了“追星族、月光族、背包族、啃老族、地铁族、北漂族”等。比比皆是。
  新词新语能轻而易举并快速地被人们接受,其中显而易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通俗性特点。一些被广泛运用的新词都是通俗易懂的,它们不像一些文绉绉的文言用语,也不像生硬的政治用语,需要去理解、探究。所以通俗这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新词新语迅速发展的基础。其使用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而是从不同方面深入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领域、国家政策、教育界、医药界等。像2014年的新词新语“蛮拼的”和“点赞”甚至出现在了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中,原文如下:“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
  新词新语的创造和运用一方面丰富了普通话的词汇,但另一方面一些缺乏理据性的新词新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解和运用上的负担。但无论如何,现代汉语词汇系统都会利用自身的协调机制,不断地利用新词新语来丰富和完善自己。
  (摘编自李燕《新词新语与社会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词新语的出现与社会生活中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不断涌现有很大关系。
  B.像“蒜你狠”这样的新词新语不仅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充满幽默的情感色彩。
  C.新词新语的通俗性是新词新语快速地被人们接受以及能扩大使用范围的基础。
  D.新词新语的衍生性指一个新词语的出现带动产生了一个词族词群或一批词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指出新词新语的概念和产生缘由,然后重点论述新词新语的几个特点。
  B.文中通过对比新词新语的几个特点,指出新颖性是决定新词新语命运的关键。
  C.文中引用习主席的新年贺词,说明新词新语的通俗性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D.末段辩证看待新词新语,指出其丰富词汇的同时也造成了理解和运用的负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词新语都只能反映某个时代某一社会热点现象,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因此不能长期流行。
  B.新词新语的新颖性体现在或采用新形式,或具有新意义、新用法,或使用从局部走向全民。
  C.词语衍生的族群化特征产生了词缀化构词方式,这也使新词新语的产生出现批量化的态势。
  D.新词新语的出现明显有社会、时代的因素,但主要源于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自身的协调机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进入全民阅读时代,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需求和习惯。且不论专业阅读,就拿“有声阅读”来说,这一形式悄然兴起于几年前,时至今日依然兴盛不衰。如果说阅读是一种习惯,那么,阅读方式的变化仅仅只是阅读习惯的变化,阅读的本质和效果,尤其是对心灵的涤荡和精神的塑造并无大碍。通过音频、视频进行阅读,效果不亚于传统方式,不仅有声有色,而且还可进行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音视频时代,有音视频时代的“阅读”,只要是不影响阅读效果的阅读都是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