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38280字。

  2020-2021学年度高三模拟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认为,历史上依次存在过三个“中国”:史前至秦统一为“中国之中国”,秦统一至清朝乾隆末年有“亚洲之中国”,乾隆末年起有“世界之中国”。假如这一史观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中华文化基因至少是在这“三个中国”中逐层累积和渐次呈现的。历经“三个中国”变迁而又能实现连续发展的中华文化基因,留下了一些独特的品质和共同的记忆。
  在“中国之中国”时段生成的基因。史前中国有着多点分布和多元一体的文化源头;到先秦,中国逐渐形成以中原为行政中心、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的行政管理格局,意味着谁入主中原谁就取得了“天下”。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也在相互影响并吸纳对方的文化精华,从而使得多元一体的“中国”能够创生出新的中华文化基因,如同合、中和、正义等。农事依赖于部落群体的协作,需要讲究同合价值观;周代建立礼乐制度,需要讲求父子、君臣等之间的中和;天下兴亡之时,需要以正义去求取天下和平。
  在“亚洲之中国”时段生成的基因。随着与四周族群如北疆匈奴、东南方越人等文化之间,以及与印度和日本等周边国家之间交流的深入,中华文化主动吸纳其他文化的精华,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基因构成,先后出现“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型文化”等中国古典文化艺术高峰。这时段中华文化生成的基因有包容、感兴等。中华文明得以在历次危机中仍然实现连续性发展和创新,无疑正倚靠着这种包容特质;同时,中国的文化艺术创造将艺术创作的动因归结为艺术家对外物的感兴,形成了感兴说及其延伸的兴味蕴藉美学。
  在“世界之中国”时段生成的基因。此时段,“中国”仍然处在不断建构和变迁、持续认同和融合的过程中。特别是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普及与深化,中华文化主动吸纳外来文化资源中的优秀成分而为我所用,助力中国现代文化独立自主的卓越创造。此时段生成的中华文化基因,必然融合了风行于世界各国的现代性文化因素,如民主、科学、革命、改革等。借助“五四”运动,民主和科学得以迅速传播和延伸;在鸦片战争以来的历次反抗斗争中,中国人民自觉地必然地选择了中国革命的道路;而革命的价值观内部包含着改革的价值理念,也就是对革命成果进行自觉的反思和调整,以便使革命走在正确轨道上。
  在“三个中国”中历时性地累积下来的文化基因,对于当代人来说,其实是共时地呈现并且同时产生作用的,就像夜空中缀满天际的星座,它们或许生成年代各异且相距遥远,却可以在同一瞬间放射出熠熠星光,给予我们不同程度的影响。
  (摘编自王一川《中华文化基因的层累与共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启超《中国史叙论》以秦统一和清朝乾隆末年为两个时间节点划分三个“中国”。
  B.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农耕文化占据优势,这意味着入主中原就是取得“天下”。
  C.感兴说及其延伸的兴味蕴藉的美学观念,具体体现为艺术家对外物的感兴过程。
  D.中国现代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基因后,开始融合风行世界各国的现代性文化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基于前人学术观点具有合理性的前提,深入剖析了中华文化基因的不同内涵。
  B.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得相关论述既严谨又生动。
  C.文章以“魏晋风度”“盛唐之音”为论据,旨在论证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独特性。
  D.文章的整体呈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则按照时段的先后依次展开论述,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中华文化基因是逐层累积和渐次呈现的,该特征与“三个中国”史观的合理性无关。
  B.中华文明历经危亡而能延续、发展并创新,得益于史前中国已确立的文化包容基因。
  C.无论是选择中国革命的道路,还是反思和调整革命成果,都彰显了国人的自觉精神。
  D.中华文化基因是共时地呈现并且同时产生作用的,可以成为照亮当代人生活的光芒。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发现语文之美,享受阅读之乐
  记者:李节
  受访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李:您觉得学好语文的关键是什么?
  陈:“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欧阳修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欧阳修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据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称,父亲从不给他们讲授“写作方法”,只要求多读书;书读多了,有感觉, 于是落笔为文。文章写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写作能力逐渐提升。叶老这思路,跟欧阳修的说法很接近。
  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需要时间和耐心。因此,“语文教学”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很容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