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850字。

  2021-2022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各题。
  “明德”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虞舜时期。《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明德”不仅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更是一种施政理念,它与远古帝王、三代明王和后世明主紧密相连。这是因为中国传统上一直是人治的社会,执政者的道德修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治乱兴衰。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其实质是追慕尧舜文武之“明德”也。
  孔子认为,修身是从政的前提,欲正人先正己,人君只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百姓才会效法学习,社会风气也才会随之改善,社会治理才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认为,只有人君坚持德教,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孔子认为,明王只有达到“至礼不让”“至赏不费”“至乐无声”这三种境界,才可以对外征伐。明王所征伐的对象必定是无道之君,是为了吊民罚罪,明王征伐必然会得到所征伐之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孔子认为,明王所进行的征伐是战无不胜的,在他看来,征伐有时是必要的。
  孔子还认为,明王要达到天下大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劳苦和耗费。所以《大戴礼记主言》载孔子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主之道也。”这里所提到的“不劳不费”是孔子“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具体化。文中还提到“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这也体现了早期儒家“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
  孔子认为,“明德”不仅是“明王”“圣人”为政理民的重要前提,同时还是他们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在孔子看来,虞舜、商汤、周文王因有“明德”而得天下,并得到四夷的归附;相反,夏桀、商纣因失“明德”而失天下。
  据《大戴礼记。少间》记载,孔子认为,执政者要想倡导“德政”,就要首先“发厥明德”。他认为,舜、禹、汤、武丁,文王等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圣王,不仅是因为他们受命于天、修德砺能,而且他们都有德化天下、四海一家的胸襟和气魄,使四夷能够自觉向中央政权归附和靠拢,在地理格局上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这样就使自身的稳定和发展有了和平的外部环境。相反,夏桀、商纣没有秉承、发扬先王的“明德”,连自身性命都没能保存,整个王朝也随之灭亡,所以更谈不上正确处理华夷关系了。
  (选自朱赞赞《孔子的“明德”观》,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德”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虞舜时期,《史记•五帝本纪》可以佐证。
  B. 中国传统社会中,执政者的道德修养非常重要,远古帝王、三代明王和后世明主都具备“明德”。
  C. 孔子追募尧舜文武之“明德”,认 只要有了“明德”就可以很好地为政理民,就可以处理好民族关系。
  D. 孔子认为“不劳不费”即“内修七教,外行三至",这是“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具体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中国传统上一直是人治的社会为前提,阐述了“明德”是一种施政理念的观点。
  B. 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更好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
  C. 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第一段论证什么是“明德”,最后一段论证怎样“发厥明德”。
  D. 文章二、三、四段环环相扣,深入论述了人君、明王拥有“明德”的必要性,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只有人君坚持德教,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说明执政者的道德修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治乱兴衰。
  B. 孔子认为明王所进行的征伐是战无不胜的,明王的战争都是为了百姓的正义之战,所以他主张明王必须征伐。
  C. 统治者如果不能秉承、发扬先王的“明德”,就难以一统天下,使国家长治久安,更难以使四夷归附。
  D. 孔子认为执政者要有“明德”,并能以德化人。这体现了在孔子的思想中政治与道德紧密结合的观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杜甫成为诗圣经历了渐进认同的长期过程。杜甫在世时已被同侪诗友视为“大名诗独步”。到中唐,杜诗已被公认为“尽得古今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是“天才全美”之作。赞杜诗为“诗史”,在元稹为杜甫所作之墓志铭序中已经涉及。但正式出现“诗史”一语则首见于晚唐孟棨之文。两宋,杜诗已成科举考试必备教材。明代,蜀人杨慎首次提出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