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9题,约12790字。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上午8:00——10:00)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注: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到下面的答题栏内。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每个历史时期,人类都会面临群体生存的困境、危机和重大难题,需要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需要个人的牺牲和承担才能应对,这就需要以文学来凝聚民心民力。“人民性”是左翼文学、延安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中的重要思想资源。当前我们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我们重提文学的“人民性”是很有必要的。
  ②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追问作家“为谁写作”的问题。在“人民性”的写作传统中,“为谁写作”是头等大事,文艺界曾反复地宣传为人民大众而写作,批判为名利而写作。今天,一些作家为权力、资本和评奖而写作,为满足西方读者的口味写作,为个人名利写作。在强大的消费主义的逻辑中,我们对此习焉不察。作家孙犁晚年一直坚持为人民写作的理念,他反对单纯刺激个人名利的文学评奖制度,呼吁作家要有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今天一些人可能认为他的创作心态是“保守”的,但这却恰恰足以成为我们今天考量“为谁写作”的借鉴。
  ③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文学与人民生活的联系。增强文学创作与人民生活的联系,作家们必须要重视“亲历”生活,直接面对生活的真实。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很多研究者质疑文学反映论,主张文学“超越”现实生活,于是一些作家也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撤离,远离广大人民的现实生活,从而使文学凌空高蹈,不接地气。在今天,许多作家更是满足于从媒体中获取写作的材料,由于一些媒体在呈现生活的“真相”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工”,更由于作家们只能以部分的感官面对媒体“真相”,所以很难全方位地体验到生活的真实。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作家失去感知真实生活的能力,一些作家对生活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受到损害,失去了把握社会生活的“整体”和“发展方向”的能力,满足于书写没有高度也没有深度的平面的、琐碎的生活状态,在创作上出现惊人的雷同现象。
  ④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文学的理想性和精神性。十七年文学中,在“人民性”写作传统中被确立为典范的作品,大多是有力量、有热情、有理想的,大多具有正面引导人心的凝聚力。
  而20世纪90年代理论界出现“躲避崇高”、“拒谈理想”的论调,不少人简单地把“世俗化”与“现代化”等同起来,把理想和精神置于“世俗化”的对立面。在这一强大潮流的支配下,不少作品“情感冷漠”、“软弱无力”,无原则地认同“世俗化”的逻辑,无限度地迎合人心人性的一些弱点,不仅失去了滋养、守护和引导精神生活的热情,更谈不上担当民族精神建构的重任。这样的文学,哪里谈得上是具有“人民性”的文学呢?
  ⑤今天的文学创作,仍需作家具有投身社会生活激流的勇气和激情,在充分借鉴“人民性”写作资源的基础上,融入人民生活,表现人民的事业和生活,并在人民生活中寻找新生力量的萌芽,寻找民族精神成长的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武新军《文学的“人民性”永远不会过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文学来凝聚民心民力,是人类面临群体生存的困境、危机和重大难题时的普遍选择。
  B. “为人民大众而写作”曾被文艺界反复地宣传,时至今日我们却对这一情况习焉不察。
  C. 作家重视“亲历”生活,直接面对生活的真实,有利于增强其作品与人民生活的联系。
  D. 文学担当民族精神建构的重任,要避免认同“世俗化”逻辑、迎合人心人性的弱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针对当前文学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重提文学的“人民性”的必要性。
  B. 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将孙犁与一些作家的创作理念进行对比,强调要为人民写作。
  C. 文章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躲避崇高”“情感冷漠”“软弱无力”等,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D. 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多角度论述“文学的人民性”,为当下文学创作指明方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当下一些作家不注重文学创作的“人民性”,与作者的创作理念有关,也与读者有关。
  B. 一些作家的文学创作脱离人民的生活,与当时研究者的文学“超越”现实的主张有关。
  C. 一些媒体为了需要会对生活“真相”进行加工,这是许多作品出现雷同现象的主要原因。
  D. 今天的文学创作应该有力量,有热情,有理想;应该滋养、守护和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普遍选择”错;原文说的是“人类都会面临群体生存的困境、危机和重大难题,需要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需要个人的牺牲和承担才能应对,这就需要以文学来凝聚民心民力”,并没有说这是“普遍选择”。
  B.原文“对此习焉不察”,“此”指代“一些作家为权力、资本和评奖而写作,为满足西方读者的口味写作,为个人名利写作”。
  D.“避免”错,原文意为不能“无原则”认同,不能“无限度”迎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苇之事
  孙犁
  很多年不到白洋淀去,关于菱茨鱼苇之事,印象也淡了。近日,一位妇女,闲时和我谈些她家乡的事,引起我对水乡的怀念。
  她家住在D村。这个小地方,曾有一京二卫三D村之称。原来是个水旱码头,很是繁华热闹。大清河在村南流过,下水直达天津。又是一个闸口,每天黄昏,帆檣林立。旱路通往保定,是过路客商打尖的地方。我记得在同口教书时,前往保定,就是在这里吃午饭,但当时的街道市面,都忘记了。
  她家很贫苦,父亲好赌博,曾在赌场上把土改分得的地当场卖掉,家里的人都哭了。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