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24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控
  高三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1世纪以来,伴随国际博物馆界“由物到事”策展思路的革新,“叙事型展览”应运而生。“叙事型展览”的出现,不仅有助于我国各地方博物馆走出展览同质化的困境,更可增强博物馆教育传播的功能。
  “叙事型展览”将信息而非物件视为展览传播的最基本层面,将展览策划的实质理解为讲述藏品的故事。因此,它需要策展者能从叙事要素的角度把握叙事概念,依据叙事要素完成藏品故事讲述。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叙事转向”思潮,引发了人们对叙事本质要素的讨论,最终由基于符号学立场研究叙事议题的广义叙述学将人物、事件、因果界定为叙事的本质要素。这为展览中叙事提供了理论思路,也为策展者在展览中依据人物、事件、因果三大要素完成藏品故事讲述提供了可能。
  展览中叙事有利于从情与智两方面推动博物馆实现其教育传播的核心任务。当今博物馆界普遍认为,展览承担着博物馆教育传播的核心任务。但任务的达成度与展览方式有很大关系,“叙事型展览”最利于教育传播任务的达成。从叙事与共情的关系看,叙事通过表现必要而精确的人物经历(冲突),揭示正负转变的故事价值,引起观众自然生发情感,从而“建构记忆、促进认同。从叙事与知识传播的关系看,恰切的叙事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与潜力,从而“寓教于乐、传播知识”。认知科学认为:叙事是人类对一系列事件建立因果意识的自然本能。但由于真实世界纷繁复杂而个体在因果关系的识別与推理方面能力有限,所以简化因果而叙述成的故事更受人们的欢迎。人们把这样的故事视作现实生活的一种模拟或隐喻,从中洞见生活的意义。故事中蕴含的事物因果一旦契合了人的心智特点与现实需求,就可以激发出人们学习的热情与潜力,从而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因而,博物馆展览恰切地叙述藏品故事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的展示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博物馆所有的展览都适于“叙事型展览”,一般以出土文物为核心展品的陈列性展览更适于用“叙事型展览”。我国出土文物众多,展品资源非常丰富,“叙事型展览”有着广阔的运用空间。只是目前我国考古学仍保留着显著的历史主义特征,即注重考证式的研究方法与宏大的历史视角,考古研究本身并不以叙事为目的,而注重复原、再现人类过去的成果,这对展览叙事带来不利影响。一方面注重考证的态度会加剧展览中展示重点的转移,使得展览更侧重于描述而非叙事;一方面宏观视角中的人物往往是脱离了人性欲望的抽象整体存在,这不利于对冲突、价值要素的挖掘,同时宏观视角往往会拉长研究时段,这或增加因果的复杂性,或淡化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但无论哪一种都与故事讲述所要的简化因果不甚相同。扼要言之,展览设计者不太容易在现阶段的我国考古研究成果中找到建构叙事所必需的若干要素。“叙事型展览”在我国发展程度还不高,我国文博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编自赵祎君《出土文物展示中的叙事之反思》)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叙事型展览”出现之前,我国各个地方博物馆展览同质化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
  B. “叙事型展览”中,物件展示被信息展示取代,展览主要依靠策展者讲述藏品的故事。
  C. 展览中叙述的故事契合人的心智特点与现实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展览的预期目的。
  D. 注重考证式的研究方法与宏大的历史视角,是目前我国考古学仍保留着的显著特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提出问题,再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分析“叙事型展览”的作用与不足,论证富有思辨色彩。
  B. 文章提及广义叙述学对叙事本质要素的界定,是为了阐明该界定对“叙事型展览”发展产生的影响。
  C. 文章第三段,在论证恰切的叙事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与潜力时,采用引用论证法,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指出“叙事型展览”适于的展览性质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叙事型展览”。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叙事型展览”的策展者,如果不能从叙事要素的角度把握叙事概念,是很难恰切地完成藏品故事讲述的。
  B. 真实的世界纷繁复杂而个体把握因果关系的能力有限,所以展览中的叙事越淡化因果关系越受人们的欢迎。
  C. “叙事型展览”在增强博物馆教育传播功能上颇有优势,但它只适于以出土文物为核心展品的陈列展,发展受限。
  D. “叙事型展览”目前在我国发展程度不高,这与展览设计者不擅于在我国考古研究成果中寻找叙事要素有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传来好消息,2021年12月30日,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了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 这是目前世界的最高水平。
  太阳之所以能持续释放光和热,是因为它的内部持续不断地发生核聚变反应,“人造太阳”就是模拟太阳核聚变原理,开发一种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但在地球上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非常困难。上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家发明了托卡马克装置,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托卡马克的运行需要超大电流、超强磁场、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等极限环境,学科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我国科学家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懈探索,在国际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了EAST装置主机的总体工程,自主研发了超导磁体、氦低温系统等关键技术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还衍生出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推动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实现转化。目前,地铁车厢里用上了等离子体空气净化器,“质子刀”正成为一项重要的癌症治疗手段,太赫兹、磁悬浮列车、核磁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