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560字。

  2022年1月高三级质检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作答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他选项。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一种共同体意识,使文化成为一个民族的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成为民族的一种象征和精神。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增强文化认同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增强软实力所不可缺少的。
  文化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的积淀,是得以传承和能够留下深刻历史印迹的民族财富的总和。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以共同的语言文字、经济生活习俗、对地域或群体文化的心理认同为基础,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有别于其他地域或群体的文化。文化的民族性也就必然会带来民族的文化认同,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情感,往往表现出民族共同体相近的价值观和意识形式。可以说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国家稳定之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必须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此,构建和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认同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和关键。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有56个民族,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走文化强国之路,就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一个国家离开了文化的支撑,即使有再繁荣的经济,其强国地位也难以巩固。当一个国家没有构建起对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感,甚至存在对共同体文化的排斥力量,国家便孕育着巨大的分裂危机,这是动摇国家实力基础的最大隐患。文化的力量既可以使人团结,又可以使人分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①)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但我们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这句话深刻阐释了文化认同对于炎黄子孙一家亲的纽带意义。台湾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大陆在语言文字、儒家思想、社会伦理、民间宗教信仰、民族传统习俗等方面相通相连。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在促进海峡两岸统一工作中将发挥积极作用。
  (②)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情结,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资源。他们很多人回到中国投资建企业,参加国内的科研开发和经济建设,投身慈善公益活动,进行双边文化交流,充当着建设者和传播使者的角色,发挥着桥梁作用。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华侨华人在沿线国家又是推动建设的重要力量,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新时代要重视华侨华人的作用,和他们一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沿线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正确认识中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创造和传承中,历久弥新,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传承要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既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国家的归属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感,从而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卫灵《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缘何重要》)
  材料二: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共同开疆拓土、谱写壮丽历史、孕育民族精神的漫长历程中形成的,因而,中华文化认同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情感底蕴和时代内涵。但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和价值体认,不会一成不变。那么,我们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对此加以调适,培育中华文化认同感呢?
  增进文化认同,不能剥离历史、割裂传统,否则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虚无主义”就有了可乘之机,信仰缺失、精神匮乏、价值迷茫的现象就会加剧。中华文化由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地长的历史熔铸而成,是不同时代历史实践的文化淬炼。中华文化认同培育只有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与党和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既守住其根基,又巩固文化的认知与情感,才会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说服力。
  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作为意识范畴内的文化认同由社会存在决定。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中华文化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之上的观念意识形态。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巩固始终同中华民族成员对物质需要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反之,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人们对社会倡导的文化具有高度认同感时,就会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进而推动社会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讲,夯实文化认同的利益基础就是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持续关注和改善民生,有效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升社会和谐度。
  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频繁,世界范围的交流交往使各国文化拥有更多机会接触和吸收异质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摩擦与冲突。近些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在文化领域强势地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对别因进行评判与打压,试图削弱其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心和文化影响力。此时,在合作与对立、交融与冲突并存的国际文化大环境中,若失却文化认同,就会加剧民族认同危机。因此,对于中华文化而言,只有始终坚守自身文化立场,持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巩固文化认同,提振文化自信,才能确保其在思想观念的交锋与博弈中始终淡定从容、充满底气。
  (摘编自2019年9月12日《文学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认同属于精神层面,体现了身份构建与归属,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存在与发展,其作用都不可忽视。
  B. 文化与文化认同虽然是两个概念,但关系十分紧密,文化的民族性构成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民族性是对文化的补充。
  C. 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但这些文化认同都可归结到中华文化认同之中。
  D. 中华文化认同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但不同的时代,我们对于文化认同的认识也会有所变化,因此要赋予其时代内涵。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文化的形成与民族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具有积淀性、地域性、群体性的特征,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
  B. 文化认同的力量十分巨大,它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一个国家若是缺乏文化认同,国家实力基础就会发生动摇。
  C. 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形成的文化认同,造就了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并进一步提升和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D.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融也会有种种摩擦与冲突,而这些削弱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3.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文化认同的一项是(   )
  A.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中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B. 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这种联系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
  C. 朝鲜半岛的朝韩两国虽然长期对峙,但是同根同源的两四百姓一直泪眼守望,相互祈福,呼唤着两国的统一。
  D. 2020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闭营仪式上,来自海外的华裔青少年用一首《我的中国心》,引爆全场大合唱。
  4. 材料一从三个方面分析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对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软实力,提升国家的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请仿照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括号处补写出恰当的句子,不得超过25字。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5. 请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文化认同的民族性是对文化的补充”错,于文无据。由材料一第2段“文化的民族性也就必然会带来民族的文化认同,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情感,往往表现出民族共同体相近的价值观和意识形式”可知,文中只谈到了文化的民族性所带来的民族的文化认同,并没有提及文化认同的民族性是对文化的补充。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鲤鱼巷
  冉正万
  鲤鱼巷老柳家院子里有一口泉井,水冒上来时把泉眼里的白沙带上来,上冲的力量减弱后,白沙缓缓沉下去,在重力的作用下回到原处。日日夜夜循环往复,似一种游戏,也像一种人生推演:上升与沉沦可在须臾间转换。已有三十年没人来井里挑水,井水冒出来,再从下水道淌出去。老柳从公交公司退休后哪里也不去,要么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要么在屋子里做菜。家里只有他和屋檐童子,慢慢拖住时间就是过日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