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630字。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8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路遥早年生活在乡村,对乡村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的创作源泉来源于乡土,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乡村的深深热爱,而乡村的贫困生活又给路遥带来了极大的苦难。路遥的作品都是以平民的身份来描述强权对人们造成的巨大伤害,底层的民众只能是被欺负、被愚弄的弱势群体。
  多舛的命运与困苦的生活让路遥对苦难有很深刻的体验,而土地作为乡村人们生存与生活的根本,让路遥还认识到人们深深依赖土地,无法脱离土地。那种只有扎根乡土才能活人的观念,让他在许多作品中都表达了强烈的乡土情结,更多地描绘了乡土的那种自然美与人情美。路遥在作品中除了表现源于农村的乡土情结外,也写出了乡村的苦难,这种苦难时刻表现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他们急于挣脱贫困而不得不在土地上拼死拼活。虽然生活的苦难在于命运的安排,但是路遥一直用艰苦的个人奋斗之路来超越生存的苦难。精神的苦难则是他自愿选择的,他在用道德理想主义来对抗精神求索中盘结在心中的痛苦。在他的作品中,他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有尊严地活着,怎样才能在苦难的磨砺中主动建构起高尚的人格,追求理想的人生,路遥成功地达到了对苦难的精神超越。
  (摘编自江晓玲《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与苦难意识》)
  材料二:
  路遥一直追求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平凡的世界》更是他一生小说创作的总结与升华。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常年苦行僧似的创作生活,使得他本人显得既崇高又悲怆。对《平凡的世界》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路遥对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注,以及对于道德理想的追求。
  路遥力图在小说中构建一个道德的理想国。《平凡的世界》汇聚了路遥对于道德的所有的热情和理想,在小说中体现出以道德完善为宗旨的叙事特征,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道德的化身,他们的人格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并在一次一次道德磨砺和苦难考验面前,不断地趋于完美,接近于宗教经文中的人物。孙少安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但家里的白面馍馍却从来都给瘫在炕上的奶奶吃,就连秀莲给他盛饭时多盛了些都被他痛斥。孙少平在荒原揽工时赚的钱真可算作是血汗钱,当看到年纪尚小的小翠被工头骚扰,他拿出一个多月的收入让小翠回乡生活。田晓霞更是一个理想般的人物,她有一个良好的身世,行为举止落落大方,欣赏孙少平因为苦难磨砺出的坚毅,在抗洪抢险现场冲在前面,付出生命。路遥不仅把自己对于道德的理解附加在了人物身上,还时常凌驾于人物之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然而路遥的道德叙事存在的弊端也十分明显,正如周成华在《现代理性和传统情感之间》中所说,“他不去着意开掘平凡世界中深藏在平凡人身上的民族劣根性,而是更多地关注他们身上潜在的传统美德,特别是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克服自身弱点走向自我觉醒的痛苦历程”。
  (摘编自王余红《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创作个性》)
  材料三:
  当历史的车轮带着现代文明轰隆而过时,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就不可避免地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交接、碰撞。作为一个有着积极入世观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路遥在接受这种洗礼的同时,也意识到传统本身存在着许多落后的、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东西。因此,他讴歌传统美德和人性,绝不是要全盘不动地照搬传统,他希望传统在现代能够得到更新,以适应现代的要求。从路遥作品中的表现来看,他认为传统应接受现代的洗礼,换言之,即传统要接受现代的新观念,以实现自身的更新。例如,在爱情上,既要忠于爱情又要有自由意志和独立意识,孙少平没有割弃传统文化的滋养,但更多地接受了外面世界的现代意识和文化观念,他充满梦想并冒险走向现代文明。在他身上处处洋溢着新的时代精神!
  路遥正是在高加林们、孙少平们身上曲折地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巨变,朦胧地展现着一代青年崭新而艰难的寻找。路遥本人的乡土观念很重,他非常不情愿地看到“在这一巨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也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其中就包含着我们将不得不抛弃许多我们曾珍视的东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路遥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清晰完整地把它表达出来,唯有通过农村青年奋斗者来隐约地传达。
  从高加林到孙少平,路遥展现给读者的,不仅是个人自我实现方式的差异,也是两种文化认同和价值判断的不同。路遥正是通过对这种“城乡交叉地带”的人物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看法。在现代文明中,个人奋斗和彼此竞争是个人无法回避的生存法则,但是这种奋斗和竞争如果仅仅以个人的功利和欲念为目的,就会变得像高加林那样不择手段,并且将自己不断扭曲、分裂,直到面目全非;而孙少平的成功恰恰在于他始终保持了中国乡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实践证明,这种美德并没有因为城乡的差别而过时,或者说,它是普适的。作为一个理想性人物,孙少平身上无疑寄托了作者自身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期待。
  (摘编自王欢《论路遥小说的文化价值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路遥习惯以平民视角来进行创作,意在借助弱势群体遭受的极大苦难和伤害表现对强权的批判。
  B.路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道德的化身,路遥时常把自己对于道德的理解附加在这些人物身上。
  C.路遥意识到传统本身存在许多落后的东西,他讴歌传统美德和人性,是希望现代文明包容传统。
  D.路遥作品中农村青年奋斗者的不同人生,让读者能够看到个人自我实现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2.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着眼于通过路遥的生平经历来探究他的写作风格,多舛的命运与困苦的生活让他的小说充满苦难意识。
  B.由材料三可知,路遥正是通过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的人物,表达出了他对中国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思考。
  C.路遥对苦难有深刻的体验,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对变革中的社会进行积极的引导。
  D.孙少平没有以个人的功利和欲念为目的,而是保持了传统的美德,在形象的塑造上孙少平比高家林更加成功。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中观点表述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路遥的小说大量描述故乡的黄土地,以及黄土地上人们的生存与奋斗,这不仅体现了路遥强烈的“恋土情结”,也体现了他对人生与命运的关注。
  B.路遥既肯定城市所代表的“进步”,又认为农村并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农民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品德和人性,不应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湮灭。
  C.路遥是文学上的道德主义者,他的小说不是追求建造美学的大厦,而是“以道德完善为目的”的关爱人、教诲人、鼓励人、重塑人的布道式文学。
  D.路遥的创作过分满足于自我的情感补偿。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路遥在青少年时期形成了难以割舍的英雄主义情结,这是他创作的重要心理动因。
  4.议论文中论证事例多有鲜明的层次性,试以材料二所举《平凡的世界》中三个主要人物的道德事例进行说明。(4分)
  5.从以上三则材料看,路遥小说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姑娘越狱后的人生转折
  李南征
  武林由于年龄太小,才十二岁,暂时还不能参加游击队的工作。因此游击队安排她进了解放区里的学校读书。这对武林来说简直就是进入了天堂。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一夜之间就实现了。
  她可以与新妈妈住在一起,不仅有吃有穿,还有学上。从此她懂得了一些共产党领导穷人闹革命的道理。她还有什么理由不勤奋读书,尽早学好本领,早日参加游击队,为游击队作出自己的贡献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