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880字。
2022年元月期末考试高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有8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今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近期,不少外国媒体记者通过对中国乡村的实地采访,用数据和事实讲述了他们眼中的中国减贫故事。
比利时荷兰语新闻网站Chinasquare报道, 中国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 有助于消除贫困。“十三五”期间,中国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截至2019年底,中国农村公路里程已达420万公里,并将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继续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促进乡村物流业发展。中国村村通路、通汽车,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通畅,交通条件改善助力当地民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西班牙《国家报》刊发的一篇文章中说,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猕猴桃种植园将大数据等新技术用于猕猴桃种植与销售,将科技革新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助力当地农民脱贫。
该猕猴桃种植园里充满现代高科技元素:监控摄像头通过5G网络传送画面,太阳能板为控制害虫的系统供电,传感器收集各种数据……修文县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大数据部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当地对猕猴桃种植进行高科技管理后,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果品质量显著提升,价格相应提高,果农收入增加。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猕猴桃种植帮助修文县4163人脱贫。
(摘自《“中国扶贫措施与时俱进、行之有效”(外媒看中国)》,《新民晚报》2020年10月29日)
材料二:
对于脱贫后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广大人群和地区而言、脱贫后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懒惰无为,要始终奋发图强。站在今天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的肩膀上,必须要持之以恒地将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筑牢扎实。
首先,要筑牢扎实发展道路。在这方面,全国民众要齐心协力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始终战胜贫困的基石与力量源泉。
其次,要筑牢扎实制度性保障。在这场8年的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实践并积累了许许多多有效的脱贫政策与方式方法,未来要不断总结、完善与创新。因人、因时、因地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升。
再次,要筑牢扎实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改革开放40多年,一大批优秀的农村劳动力将辛劳与智慧更多贡献给了城市,大量农村处于老弱幼小的人群结构。未来,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需要大量有志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才,也需要培育乡村本土人才。
(摘自唐福勇《脱贫后更要奋发图强》,《中国经济时报》2021年2月26日)
材料三:
88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11个直过民族①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彩云之南,这个贫困县数量曾居全国第一的省份,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之后,乡亲们如何把日子过得安稳?澜沧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元昕给出了一种思路---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产业、给群众留下带不走的技能。
[注]①直过民族:特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真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摘自赵黎浩《“产业+技能”让脱贫后的生活更踏实》,《工人日报》2021年3月3日)
材料四: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作家迟子建带来了一份关于建议发放文化消费券、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案。
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信息技术进步是好的,但它容易把人变懒惰,令人不同程度地“失智”、沉浸于真正知识的人会减少,当它成为一种风气时,对文化是有伤害的;尽管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果,但物质脱贫之后的文化“脱贫”,任重道远。
(摘自何强《物质脱贫后的文化“脱贫”任重道远》,《新京报》2021年3月6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减贫贡献指数居全球第一,全球范图内每100人脱贫,就有近70人来自中国,这说明中国为全球减贫作出了最大贡献。
B. 中国一直以来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有助消除贫困。
C. 中国持续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促进乡村物流业发展,因为截至2019年底,中国公路里程已达420万公里。
D. 筑牢扎实发展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始终战胜贫困的基石与力量源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修文县猕猴桃种植园把科技革新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将大数据等新技术用于猕猴桃种植与销售,是当地农民脱贫的有益助力。
B. 修文县猕猴桃种植园实行的高科技管理,是猕猴桃果品质量显著提升、售卖价格提高的一大助力因素。
C. 88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表明云南省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年的贫困。
D. 在迟子建看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容易使人变懒,会使沉浸于真正知识的人减少,当这成为一种风气时,会伤害文化。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全属于脱贫攻坚措施范畴的一项是( )
A. 中国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村村通路、通汽车,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农村与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通畅,当地民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B. 塔里木盆地环线铁路建设已进入最后一程,这条线路对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尤为重要,铁路建成后将极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C. 某贫困县成立农村合作社,不仅为村民增加就业机会,还时常组织村民进行培训技术,开展种植经验交流活动,目标是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D. 云南省普洱市探索出“宾弄赛嗨”互帮互助新模式,通过“县际互帮、东西互联、城乡互动、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方式,带领群众摆脱贫困。
4. 请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请结合材料,谈谈脱贫后的乡村如何振兴。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就有近70人来自中国”错误。由原文“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有8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可知,应该是有超过70人。
B.“中国一直以来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错误。由原文“‘十三五’期间,中国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可知,是在“十三五”期间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
C.“因为”错误。由原文“截至2019年底,中国农村公路里程已达420万公里,并将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继续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促进乡村物流业发展”可知,“中国持续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促进乡村物流业发展”和“截至2019年底,中国公路里程已达420万公里”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英文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肠的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好。她家门前有一块水泥坪,遇到邻居金花来借坪晒谷,满口答应,当下把自家柴垛移开,把落叶和鸡屎扫净,让出一片明净的场地。
她还兴冲冲地忙前忙后,将自家的大堂屋腾空,以便傍晚时就近收谷入门,避开露水和寒气,好第二天再晒。
不料第二天一大早,她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先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