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620字。
山东省聊城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3.答题卡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这种怜悯心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
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曼德维尔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因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如嗜血成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又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尽管他每天听见被他下令杀害的许多公民的叫声无动于衷,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
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全都是从这个品质中派生出来的。的确,在旁边观看的动物愈是对受难的动物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便念是强烈。很显然,这种感同身受的程度,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得多。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考。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尽管这句格言没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许更有用处。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恶事的原因。虽然苏格拉底和具有他那种素养的人可以通过理性而获得美德,但是,如果人类的生存要依靠组成人类的人的推理的话,则人类也许早就灭亡了。
(摘编自卢梭《怜悯心是人的天性》)
材料二
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认为人见到孩童将掉入井中,都会心生怵惕恻隐。怵惕即惊惧、惊恐,遇到紧急事件尤其是灾祸时,人会自然感到惊恐。恻隐一般解释为同情和怜阀,即见到他人遭遇苦难时生发出的一种情感。怵惕作为应激性情感,伴随事件发生而出现,随事件完成或消失而逐渐平息。在目睹孺子入井的情境中,侧隐与惊恐虽然同时在心中涌现,同样都是不经过利益计算和理性考量,但二者本质不同,若将惊恐定义为一种心理状态的话,恻隐显然是一种具有内客和指向性的情感。恻隐作为一种哀痛的情感,应进一步限定为对他人的哀痛,恻隐不是自己受伤、遭遇苦难时所感受到的痛苦,而是作为旁观者目睹他人苦难时内心感受到的痛苦。两者区别在于,自己被割伤感到痛苦,是生理性的;自己遭遇苦难而感受到痛苦,虽不完全是生理性的,但也是一种生物本能。然而作为旁观者目睹他人苦难时,这苦难本质上与旁观者是隔绝的,它不会导致旁观者本人也遭受苦难,如孺子入井完全不会导致旁现者入井。此时旁观者面对他人苦难切实感受到哀痛,既不出于利益算计,也不出于生理本能,“非所以内交于需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此哀痛情感才具有道德价值。
(摘编自李春颖《孟子恻隐之心中的情感与德性》)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怜悯心产生于自尊心和自爱心之前,所以能克制它们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个人的幸福而损害他人。
B. 怜悯心会让每个人无法拒绝温柔的声音,因而在自然状态下,它有助于整个人类的相互保存。
C. “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是理性的自爱;“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是源于天性的怜悯,卢梭更认同后者。
D. 卢梭认为,除了具有苏格拉底那种素养的人外,大多数人无法通过理性来获得美德,相反,过于理性会使人丧失怜悯心。
2. 依照材料二的解读标准,材料一中“动物”的行为不属于“恻隐”的一项是( )
A. 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
B. 马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
C. 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
D. 有些动物会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
3. 假如你是卢梭的论敌,运用他所列举的“暴君”事例,可以反驳他的什么观点?如何反驳?
4. 卢梭的“怜悯心”与孟子的“恻隐心”共同特点是什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为怜悯心产生于自尊心和自爱心之前,所以能克制它们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个人的幸福而损害他人”说法不当。原文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这种怜悯心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可知怜悯心产生于自尊心和自爱心之前错,选项的因果关系也错,因为有怜悯心,所以能克制它们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个人的幸福而损害他人。
B.“无法拒绝温柔的声音”错,原文为“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可知文中“温柔的声音”比喻怜悯心;
D.“过于理性会使人丧失怜悯心”错,原文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
[美国]欧•亨利
证券经纪人哈维的机要秘书皮彻,上午九时,看到他的老板和年轻的女速记员莱斯利小姐一起匆匆进来,他那往常毫无表情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诧异。哈维飞快地朝办公桌冲去,埋头在一大堆等着他处理的信件里。
莱斯利小姐替哈维当了一年速记员。她的美丽是一般速记员所没有的。她的灰色衣服虽然很朴素,穿在她身上却合适而文雅。今天上午,她身上有一种温柔而羞怯的光辉,眼晴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