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680字。

  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百所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第二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乙卷)
  语文
  本试卷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采”,即“文”与“采”两词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它们原是各自独立分用的,之所以组合在一起,是因为这两个字词都有色彩、颜色的原生义素信息,进而能够表现华美、艳丽之义。《说文》云:“文,错画也,象交文”;“采,捋取也”。“文”是线条的刻画,也是自然物上交错呈现的纹线,自然有文饰或华美装饰之义,有混用色彩之义。而“采”原义为采集,又由植物采集而于五色缤纷的果实上头识别了颜色,感知五色斑斓;或谓直接以对五彩植物的频频采撷的动作为隐喻,当作五颜六色之彩。可见对色彩的感知,初民是从线条纹理和果实采集两条途径获取的。应该说,“采”的路径对色彩的信息获取更浓烈些,也更靠近物性。因此,我们注意到先秦最早的复合词“文采”,是“采”对“文”的吸附力更大,表示华丽色彩之义占了重头戏。其中的“文采”,也主要从语言或口语的物质声音角度描绘状态,离符号性的文字、文辞的理解尚有距离,因此至战国时期,“文采”词义中的语言文字性质还是不充分的。
  然而复合词“文采”中,“采”的采集之义可以永远湮没,“文”的“线条的主体刻画行为”导致的书面文字、文辞乃至文章之义却不可能甘于沉寂无闻。因为“文”在先秦太重要了。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称尧舜“焕乎其有文章”。这里的“文”或“文章”,主要是指礼仪制度乃至整个文化部类。刘师培说:“中国三代之时,以文物为文,以华靡为文,而礼乐法制,威仪文辞,亦莫不称为文章。推之以典籍为文,以文字为文,以言辞为文。”文字记写下来的,不仅仅是所记录的内容本身,还隐含着对国家和社会礼仪、制度、历史和生活的重要观念、思维、规定进行总结提升与综合写定,可由“文”一以概之。而文辞的文饰、文采只是其中一种含义,且并未显得特别重要。“文”中的语言文字记录与文辞表达之义,在先秦已经凸显出重要性,而由于语言文字尤其是汉语的象形特色,并不需有“采”或“文采”的借助,其本身就生有文饰的形象、色彩、节奏、音调等表现性、隐喻性功能。孔子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在这层意义上说的。
  及至魏晋六朝,中国文化日渐宏大,旧的“文”的概念分化势所必然。于是,一个以注重语言文字写作为主的“文”的类概念,也逐渐形成了自觉。《汉书》专列“艺文志”,曹魏文坛以诗文书写为“经国之大业”。随后陆机著《文赋》,专理诗文,最先展示了文学之“文”的范畴系统的轮廓。“文”的概念似乎范围小了,但其独立性和独特性却明显强化,预示到了六朝文坛,“文”的自觉将发展成“文采”的自觉。“文”的独立必然导致对“文”的自身特性的追求,而刘勰《文心雕龙》中“文采论”的出现,则表明由“文”到“采”开始了对自身特性的认知觉醒。
  刘勰恐怕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建构“文采”理论、倡言以“文采”立文的人。《情采》篇的首句曰:“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这是“文采”的理论宣言式的直抒胸臆。“采”是“文”的不得不如此的内在性质,除了“采”我们还能说出什么?这与一千多年后俄国形式主义的宣言“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何其相似。
  (摘编自张未民《“文采”如何“飞扬”、“文学性”如何“落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对独立的“文”与“采”组合成复合词,是因为都包含色彩、颜色的原生义素信息。
  B.孔子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借助“采”或“文采”,才能使所定内容流传久远。
  C.六朝时,“文”的独立性、独特性被不断强化,“文”的自觉将发展成“文采”的自觉。
  D.刘勰系统建构的“文采”理论与俄国形式主义的相关文学主张在很大程度上相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引证法,大量引用各类典籍,有助于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文”与“采”。
  B.文章引用《说文》中的文字,得出了先民通过线条纹理和果实采集感知色彩的结论。
  C.文章在最后分析刘勰的“文采”理论,是对前文论证的补充,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文章论证结构严谨,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层次,最后得出结论,总结全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采”词义中的语言文字性质不充分,使得离符号性的文字、文辞的理解尚有距离。
  B.刘师培认为“文”既记录内容,还隐含对礼仪、制度等的总结提升,但并不包括文饰等。
  C.孔子“郁郁乎文哉”中的“文”主要指礼仪制度乃至整个文化部类,说明“文”的重要性。
  D.刘勰强调了对“文”的自身特性的追求,最先展示出了文学之“文”的范畴系统的轮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960多万平方千米的祖国大地上,高速公路就像纵横交错的“大动脉”,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如果说每一条高速公路都是一个中国故事,整个无疑就是中国发展成就最直观的集中展现。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我国交通运输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规划,到2035年,国家高速公路将连接所有地级行政中心和城区超过10万人的市县,直接服务全国90%的县级行政区。届时,我国将拥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匹配、与信息网络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