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7190字。

  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上期第三次联考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任何一种文明都要经历起源、成长、衰落、崩溃的历史规律。依据汤因比先生的观点,黄河文化的发展在时代进程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起源、成长、衰落和复兴,其中前两个阶段是黄河文化引领力的形成,即“古韵”,后两个阶段是“旁落”与再塑,即“新颜”。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明。从中华文化形成的纵切面看,黄河文化为引领中华文化发展的“头雁”。虽然“安史之乱”后出现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并驾齐驱的局面,但仔细分析,两者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在中华文明的肇始阶段,黄河流域先于长江流域率先跨入文明门槛,与长江文化形成了“引领—超越”的发展形态,这种形态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前。“安史之乱”使这种超越有了质的飞跃,但黄河文化的政治、文化正统性并未改变,黄河文化依然掌握着全国的最高话语权。而且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是黄河文化走向全国的一次大统合。黄河文化长期引领中华文明发展,形成“月明星稀”的中华文明发展格局。可以说,黄河文明在历史长河的发展演变中发挥着榜样的力量,长期引领着中华文明的走向。
  黄河文化引领力的“古韵”主要形成于其起源和成长阶段的历史实践中,表现为“位”与“势”的统一。其中“位”指在起源和成长阶段,黄河文化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长期处于榜样位置。对于这一体格局的形成,学界有“三个千年变局”的说法,即:第一个千年,是商周时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农耕领域各地域的统合。第二个千年,从秦初到唐末,中华文化地域更加广阔,西北草原文化注入,汉、唐两帝国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地位。第三个千年,从辽宋到明清,各种周边文化纳入中华文化版图,形成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格局,黄河文化依靠自身的凝聚力,吸引统合周边地域文化,最终形成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而“势”指黄河文化中孕育的黄河文化精神及其在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形成的中流砥柱作用,黄河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在黄河流域长期的人地关系中孕育出了独特的黄河文化精神,如自强不息、崇德重义、家国一体等。这些精神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从而塑造了独特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发展态势。以黄河文化为主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还“活着”的古文明,虽历经劫难,却几千年屹立不倒,起着不可替代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黄河文化引领力的“新颜”指近代以来黄河文化引领力的“旁落”与“再塑”,更多侧重于后者。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强势入侵,黄河文化引领力逐渐“旁落”,黄河文化的榜样地位逐渐屏弱。黄河文化引领力的“再塑”指向于黄河文化的复兴。黄河文化复兴的路径必须也只能是以黄河文化引领力时代再塑的方式呈现,这不仅是黄河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由历史和现实决定的。因此,必须关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再塑黄河文化引领力,必须立足于黄河文化的民族性、独特性,“求异存同”,保持自我发展的独立性和主导性。第二,再塑黄河文化引领力是一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造性转化。第三,再塑黄河文化引领力必须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再塑黄河文化引领力,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民族本色,增强底气,增进中华民族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勇气,契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摘编自李庚香 陈会娟《凝聚黄河文化精神力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中最具影响力的黄河文明,其文化发展历经了起源、成长、衰落和复兴四个阶段。
  B. 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中心南迁,黄河文化引领中华文化发展的“头雁”地位受到了冲击。
  C. 黄河文化中自强不息、崇德重义、家国一体等独特的文化精神在中华文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D. 再塑黄河文化引领力,需要契合时代要求,“求异存同”,坚定自信,保持民族性、独特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及学界的“三个千年变局”,是为了说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复杂性。
  B.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模式,论证黄河文化的“古韵”“新颜”,以再塑黄河文化引领力作结。
  C. 在论证黄河文化引领力“位”“势”阶段时,层层递进,阐述了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历程。
  D. 文章论证详略得当,“衰落”阶段着墨最少,“新颜”的论证给人们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就不会入侵中国,黄河文化的榜样地位也不会孱弱。
  B. 出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保持独立性、主导性的需要,必须再塑黄河文化引领力。
  C. 黄河文化形成了“月明星稀”的中华文明发展格局,并贯穿古今,文化引领力长盛不衰。
  D. 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湮灭还“活着”的古文明,这与黄河文化独特的地域特征有关。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黄河文化引领中华文化发展的‘头雁’地位受到了冲击”错误。由原文“‘安史之乱’使这种超越有了质的飞跃,但黄河文化的政治、文化正统性并未改变,黄河文化依然掌握着全国的最高话语权”可知,虽然“安史之乱”之后,虽然长江文化有了超越,但黄河文化始终处于正统地位。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意见》提出30条具体意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