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760字。
2021—2022学年上期期末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如两股水流的汇合,可以涌起壮阔的波澜;两种文风的交流,也会促进文学高潮的到来。
自东晋南渡到隋统一,二百六十多年间,政治上南北对峙,文学的发展南北也出现不同的趋势。然而,即使在南北对峙的局面下,文化的交流也没有完全停止。北朝文士如邢邵、魏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南朝文风,作品深受南朝影响。梁朝文学家庾信、王褒自南入北后,一方面把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带到北方,一方面又受北朝文风影响,以新的风格体现了南北文风合流的趋势。而到隋朝统一全国以后,南北文风就得以更快地融合,终于促成了唐代文学繁荣的局面。
南北朝文学的中心在南朝。南朝文学已经从笼统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在文学中又有了“文”、“笔”之分,“文”指美感的文学,“笔”指应用的文字。这个文学观念的大进步促使作家和文学理论家更努力地去研究艺术技巧,丰富艺术表现力,因而使艺术达到更加精巧的地步。这个时期音韵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讲求声韵,创立了“永明体”。“永明体”的出现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诗歌体栽的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在诗歌体栽的发展史上在帝王与贵族的掌握和引导下,南朝文学走上了惟美之路,华艳淫靡、轻浮柔弱的文风弥漫于文坛,呈现病态的美。而北朝文风的刚劲、粗犷、厚重与沉实,《木兰诗》和其他北方文学中的生活气息,正好是那位病态的江南美人急需的营养。唐朝诗人经过近百年的摸索,终于把这两种文风融合在一起,以南朝的“文”,饰北朝的“质”;以北朝的“质”,充实南朝的“文”,创造出中国诗歌最健美的典型。这就是以李白、杜甫、王维、高适等人为代表的那个盛唐诗坛所完成的历史使命。
不仅国内不同文风的交流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也有同样积极的作用。且以中印文化的交流为例。自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上便嫁接了印度文化的枝条,随即开出异样绚丽的花朵。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四声的发现就是受了佛经转读的启发。沈约等人的四声之说也是受了当时善声沙门考订语音造经的直接影响。这样看来,酝酿于南朝、成热于唐代的近代诗,还与中印文化的交流有一定的关系。又如西域文明,特别是其音乐和舞蹈传入中国以后,唐代诗人从这种新的音乐、舞蹈中取得灵感,写出的名篇佳作可以举出许多。
鲁迅先生曾热烈赞扬唐人吸收外来文化的胆量和魄力:“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唾弃。”今天,重温先生的话,仍会得到许多启发。
(摘编自袁行霈《文风的交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朝文风华艳柔弱,北朝文风粗犷沉实、富有生活气息,这种不同与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南北政治对峙有关。
B. 南朝文学中“文”与“笔”有了区分,“文”指美感的文学,“笔”指应用的文字,这是文学观念的一大进步。
C. 作为南北朝文学的中心,南朝在文学上有许多突出的成就,后来出现的病态文风,是因为受到了帝王与贵族的掌控。
D. 唐代文学繁荣局面的形成,与诗人们融合南北文风的文学探索有关,也与中印文化交流中音乐、舞蹈的影响有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水流的汇合设喻,既引出了观点,又强调了文风交流的重要意义。
B. 文中主要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及中印文化的不同特点。
C. 文中以佛教传入中国为例,运用比喻论证说明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
D. 文章结尾引用鲁迅评价唐人的一段话,对当代我们对待外来文化有借鉴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朝一些文土模仿南朝文风,作品深受南朝影响,可以看出政治的对峙并不能完全阻隔文化的交流。
B. 成熟于唐代的近体诗,得益于南朝沈约等人创立的讲求声韵的“永明体”,也与中印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关系。
C. 以李白、杜甫等人为代表的盛唐诗坛,把南朝的“文”与北朝的“质”融合在一起,完成了自已的历史使命。
D. 既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力,又要对别系的文化作精严的选择,这才能显示我们吸收外来文化时的胆量和魄力。
【答案】1. D 2. B 3.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全民健身理念逐步成为一种社会主流认识。民众参与,已从“要我健身”的被动锻炼转化为“我要健身”的主动作为,健身已成为人们追求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种时尚。
然而,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仍存在着一些认知偏差,比如朋友圈病态追求“瘦身”、打卡“漫画腰”、反手摸肚脐等一系列挑战活动,引起不少人跟风模仿,这传递的是畸形审美下对身材管控的焦虑。部分自媒体在营销过程中为了博取流量,打出诸如“每天坚持这个动作,就比同龄人活得久”之类的吸睛标题,消费人们的健身热情,传播“野路子”锻炼方法,其安全性、规范性有待考证。
健身可贵,科学为先。人们在开展自我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如果运动强度过低,没有锻炼效果,属于无效健身。但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则过犹不及,导致身体机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运动损伤增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