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970字。

  考点专训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马夬马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B.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C.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D.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陛下:对皇帝的尊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如《荆轲刺秦王》说:“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B.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作为官方辞令使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C.海内:国境之内,也就是指九州全境。古代传说,头上是天,脚下是地,天是半圆形罩在四方形的大地上,大地的四周是四海。
  D.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是古代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此处泛指粮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B.在论说的层次上,作者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接着再以前代四位秦君“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
  C.文章多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
  D.文章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②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桓玄,字敬道,一名灵宝,大司马温之孽子也。其母马氏尝与同辈夜坐,于月下见流星坠铜盆水中,忽如二寸火珠,冏然明净,竟以瓢接取,马氏得而吞之,若有感,遂有娠。及生玄,有光照室,占者奇之,故小名灵宝。奶媪每抱诣温,辄易人而后至,云其重兼常儿,温甚爱异之。临终,命以为嗣,袭爵南郡公。年七岁,温服终,府州文武辞其叔父冲,冲抚玄头曰:“此汝家之故吏也。”玄因涕泪覆面众并异之及长形貌瑰奇风神疏朗博综艺术善属文常负其才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