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900字。 新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附解析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 鲁迅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墨子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钓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裏。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
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颗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三十来岁。高个子,乌黑的脸……”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应该换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
好再到他的寓里去。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
“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钓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
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他说着就跳起来,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不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裏,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耕柱子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B.文中写楚国的富裕,是为了衬托宋国的贫苦;写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是为了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旧衣破裳。
C.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平民思想的代表墨子。
D.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当中,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史实,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
(2)《非攻》表达了中国人民御侮图强的坚定信心。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的。
(3)作品后面写公输般接连碰了两个“钉子”。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战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解析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三已上了床。瑞宣把他叫起来,极扼要地把王排长的事说给他听。老三的黑豆子眼珠像夜间的猫似的,睁得极黑极大,发着明亮的光。
“我们一定要救他!”瑞宣虽然也兴奋,但还保持着平静,不愿因兴奋而鲁莽,因鲁莽而败事,“我已经想了个办法,不知道你以为如何?”
老三跳下床,仿佛马上就可以把王排长背出城。“什么办法?大哥!”
“先别急!这事得详细商量商量,这不是闹着玩的事!”瑞宣冷靜地坐在床沿上。
“三弟!我想啊,你可以同他一路走。”
“那好极了!”老三又立起来。
“这有好处,但也有坏处。好处是王排长既是军人,只要一逃岀城去就一定有办法找到军队。坏处呢,他的举止神态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干什么的。他要出了岔子,你也得跟着遭殃!”
“我不怕!”老三的牙咬得很紧,连脖子上的筋都鼓了起来。
“我知道你不怕。”瑞宣抬头看了他一眼,又低下头说,“有勇无谋可办不成事!我们死,得死在晴天大日头底下,不能窝窝囊囊地送了命!我想去找李四爷去。”
“他是好人,可是对这种事他怕也没什么办法吧!”
“我——教给他办法!只要他愿意,我想我的办法还不算很坏!”
“什么办法?”老三的眼晴又亮了起来。
“李四爷要是最近给人家领杠岀殡,你们俩都身穿重孝混出城去,大概不会受到检查!”
“大哥!你真有两下子!”老三跳了起来。
“你安静点!别教大家听见!出了城,你就听王排长的,他是军人,必能找到军队!”
“就这么办,大哥!”
“你愿意?”
“愿意!”
“不后悔?”
“我自己要走的,后悔什么吗?况且,别的事后悔,这种事——不作亡国奴——还有什么可后悔的?”
瑞宣沉静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逃出去以后,也不是由地狱上了天堂,以后的困难估计还很多很多呢。前些日子我不准你走,就是这个意思。真正的英雄是无论遭多少罪也不灰心的!三弟,记住了,在国旗下吃土,也比在太阳旗下吃肉强!”
老三望着大哥,坚毅地点了点头。
“好,我找李四爷去。”
李四爷已经睡下了,瑞宣现把他叫起来,把来意简单地告诉了他。
“老大,你到底是读书人,想得很周到!”老人低声说,“城门上,车站上检查得极严,实在不容易出去。当过兵的人身上好像全有记号,日本人一眼就认出来,教他们抓住,准杀头!出殡的,连棺材都要在城门口教巡警拍一拍,不过穿孝的人倒还没有受过多少麻烦。这件
事交给我了,明天就有一档子丧事,你让他俩一清早跟我走!”
这时候,老三在屋里兴奋得不得了,他恨不能一步跳出城去,加入军队去作战。这时他听见妈妈咳嗽了两声。他的心立时靜下来。可怜的妈妈!只要我一出这个门,恐怕就永远不能相见了!他轻轻地走到院中,一天的星星,天河特别白。他想去看看妈妈,跟她说两句极贴心的话。但他走到南屋的窗外,却没有勇气进去。在平日,他万也没想到母子关系能变得这么亲切。他常常对同学们说:“青年人就像一只雏鸡,生下来就能离开母亲自己掘食儿吃!”可现在,他却木在那里。他决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但他想告诉母亲,儿子并不是一只雏鸡。立了好半天,他听见妈妈在跟侄子小顺儿说:“顺儿啊,你可真像你三叔小时候的样子。”他感到腿有点儿软,用手扶住了窗台。他开始怀疑自己这么仓促地离开年迈的母亲究竟是对,还是不对?他想起日本人的另一罪恶——多少母子,多少夫妻,将无情地别离,甚至是永久别离!想到这里,他咬了咬牙,返回屋里。
瑞宣从外面回来,直奔老三屋中。
“怎样,大哥?”
“明天早上走!”瑞宣好像筋疲力尽似的,一屁股坐在炕沿上。
“明——”老三的心跳突然加快。以前大哥不许他走,他着急;现在他又觉得事情来得这么突然,什么东西都没预备。半天他才问:“带什么东西呢?”
“啊?”瑞宣仿佛把刚才的一切都忘记了,眼睛盯着弟弟,答不出话来。
“我说,我带什么东西?”
“噢!”瑞宣听明白了,想了一想:“就带点儿钱吧!还有——,带好你的心,永远带着!”他还有千言万语,要嘱告弟弟,可是什么也没说出来。摸出钱袋,他的手微颤着拿出三十块钱的票子来,轻轻放在床上,然后站起来把手搭在老三的肩上,细细地看着他,还想说什么,可是却闭了嘴,一扭头轻轻地出去了。
瑞宣怎么也睡不着。北平陷落那天,他也一夜未曾合眼。但是,那一夜,他只觉得什么也抓不住。现在,他才真感到国家跟自己的关系是那么紧密。人们须把父子兄弟朋友的亲热与感情都放在一旁,而且只有摆脱了这些最难割舍的关系,才能肩起更大的责任。他把过去的一切都想起来,却想不出明天是什么样子。
妻子睡熟了,瑞宣又穿上衣服,找老三去。
他们一直谈到窗户发白,然后悄悄溜了出去。
李四爷早已等在门口。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三曾说年轻人就像雏鸡,而临走前他又想跟妈妈说自己不是雏鸡,这并不矛盾,前者反映出他要自立,后者反映出他对亲情难以割舍。
B.李四爷是一位厚道的人,也是个很老练的人,他之所以爽快地答应帮忙,一是看重跟瑞宣兄弟的交情,二是考虑到这么做应该没什么危险。
C.小说细节描写很出色,当老三听到妈妈说“顺儿啊,你可真像你三叔小时候的样子”时,腿就软了,这反映出他对母亲深深的歉疚之情。
D.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一方面既照应了前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李四爷对这件事胸有成
竹,同时还暗示了老三和王排长应该能顺利出城(2)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瑞宣”的人物形象。
(3)三弟要走了,瑞宣叮嘱他说:“带好你的心,永远带着!”试分析这句话的深刻意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姥姥初见贾母 曹雪芹
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道了万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②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让坐着。那板儿仍是怯人,不知问候。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家活也没人作了。”贾母道:“眼睛牙齿都还好?”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贾母道:“我老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