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7190字。
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5及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立“学科自信”,必须破除西方社会学在学科起源上的唯一性、话语权的独占地位。为此必须解决的认知问题,主要是辩识“学术”与“学科”的异同、“社会思想”与“社会学”的区别。可以称为“学科”的主要条件:其一,它是专门针对某一确定对象的,或者专门关于某一方法的。前者如“昆虫学”“电学”“原子物理学”等,后者如“微分学”“积分学”等。其二,它是成体系的知识,是自成一体的。如果只是个别的、零散的知识,就称不上“学科”。具有专门性和体系性的“学术”才可以称为“学科”。群学[注]当然是专门研究“群”的,而中国古代的“群”就相当于清末民初从日本转译过来并沿用至今的“社会”;群学既形成了概念体系,也形成了命题体系,当然就不仅具有专门性,而且具有体系性。梁启超明确指出群学与西方社会学“分类正同”。也就是说,从学科(“分类”即分科)意义上二者是同一个学科。1905年刘师培论证了即使采用西方近现代划分学科的标准,也可以从战国末期诸子之学中至少划分出16个学科,“中国社会学”位列第四。这可能是在中国文献中第一次出现的概念,很显然,其含义不是“社会学在中国”,而是“中国的社会学”。为了明确区分,我们称之为“中国古典社会学”或“中国本土社会学”。
但是,梁启超、刘师培等人之洞见在清末民初不仅未受重视,反而被湮没了。中国是否本来就有可以称为“社会学”的学问,“群学”是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竟然未作任何讨论就被“中国本无社会学”之说取代了。这一学术旧案显然不是靠理性的力量,而是在甲午惨败后,国运衰颓、自信丧失之时,由心态痼疾而累积起来的偏见造成的。自此以后,社会学只能是舶来品,就成为无须论证的成说。既然已认定社会学是舶来品,那么,群学并没有“高卢雄鸡”的声调,不过是中国的“土鸡”,即便有“一唱天下白”的本领,尽管也是“鸡”,可就是不能称作“鸡”。这或许就是群学不能算是社会学的“理由”!
我们反对将“西方社会学”等同于“社会学”。用占得“公认理论”地位的“社会学”掩盖和消解“中国社会学”。这个等式的根本性错误,是不承认中国古代本有“社会学”,不承认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而承认“西方社会学”具有唯一的、独占的垄断权。究其根源则是早已被学术界否定了的“欧洲中心主义”。将“西方社会学”等同于“社会学”,用“社会学”掩盖和消解“中国社会学”,必然的推论,就只能是承认“中国社会学”不过是“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推广和运用,那就完全谈不上什么“中国社会学的话语权”,根本不可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
历史证明,心态问题不解决,认知问题也就难以解决。中国社会学不要自我矮化,这不是自做,而是学科发展阶段的要求。中国社会学已经走过了恢复重建阶段,不能耽于模仿,而要努力形成学科特性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就必须与西方社会学平等对话,才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增强“学科自信”就是不能把某一国内的社会学的“规范”,当作整个社会学学科的“规范”;不能把某一国内社会学论文通行的写法,当作全部社会学写法的样本;更不能把这种“规范”和“样本”当作评判水平高低、质量优劣的“标准”。在学术上可以成为标准的,虽然可以列出一些形式性的条文,但是归根结底,只能看对社会现象和过程是否具有解释力,对社会价值和意义的理解是否具有说服力,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是否具有正向的影响力。总之,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所遵循的“经世致用”。
(摘编自景天魁中国社会学的学科自信:概念的提出、含义与实质》
[注]荀子兼容综合了墨、道、法、名、阴阳等“百家”之长,“总方略,齐言行,知统类,一制度”,构造社会人群之法式,创立了群学学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社会学要树立“学科自信”,必须破除对西方社会学的迷信,反对将“西方社会学”等同于“社会学”的观点。
B. 中国古典社会学是专门针对确定的对象“群”展开研究的,具有概念体系和命题体系,所以可以被称为“学科”。
C. 群学在学科意义上和社会学是同一个学科,因为种种原因,尽管能解决社会学的问题,仍然未被当作社会学看待。
D. 中国社会学走过了恢复重建阶段,并且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特性,不要自我矮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在论述中国社会学要树立自己的“学科自信”过程中,先从心态方面展开论述,再从认知方面展开论述。
B. 文章引用了梁启超的观点和刘师培的研究成果,论证了中国的社会学符合称为“学科”的条件,是独立的社会学。
C. 文章在论及中国“群学”被否定和忽视时,以“鸡”作为喻体来进行比喻论证,生动形象,体现了语言的幽默性。
D. 文末在阐述如何增强“学科自信”时,采用先破后立的手法,先否定了常见的做法,再提出了正确的做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初,刘师培的论证证明了中国社会学早已产生,同时期中国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社会学”的概念。
B. 梁启超、刘师培等人所提出的社会学早就在中国出现的观点,因为国势衰微、民族自信丧失,被湮没而无闻了。
C. 将“西方社会学”等同于“社会学”,意味着中国社会学缺少专家和相关理论,无法和“西方社会学”相提并论。
D. 增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自信”就是不能把某一国内的社会学的“规范”和“样本”当作学习的对象,要有自己的创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并且形成了……学科特性”错,由原文“而要努力形成学科特性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可知,中国社会学还没有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特性。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把人才“培养皿”从“建起来”向“高效育起来”递进。发展的主体推动者是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在扶贫干部选拔和培养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在扶贫对象的教育和培训上下了不少功夫。在衔接乡村振兴上,我们要继续加大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力度,完善“三项机制”,锻造一批有实力、有干劲的扶贫“尖兵”。对于扶贫对象来说,要继续把好“扶贫先扶志”的工作思路,加强贫困人口的致富主动性培养,破除“墙根底下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维。在两大战略的交汇点里,要做到“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