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50字。
怀疑与学问
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我国当代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
(2)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2.生难字词
(1)字音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腐草为萤(yíng) 师塾(shú) 停滞(zhì)
(2)词义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启迪】开导;启发。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教师小结:本文的结构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课文第1、2段的破折号后注明了作者,这表明了什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