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710字。

  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社会治理》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我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哪些关键性扶贫政策?
  章文光(国务院扶贫项目检查负责人):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我国扶贫工作在不同历史阶段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政策措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一系列政策涉及扶贫开发的重点任务、制度保障、体制建设、实施路径等,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政策体系,是对以往扶贫开发战略的丰富和发展。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扶贫领域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脱贫攻坚战略。此外,全国各地要按照“中国的脱贫标准”精准发力补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部署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
  记者:您认为在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问题或困难?
  章文光:思路转变是政策执行中的困难之一。思路转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执行者的工作思路转变,二是贫困群众的经济思维转变。
  政策执行者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思路的转变,是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难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改革以往粗放式的扶贫思路和方式,这对各地政策执行者提出了挑战。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困难,是贫困群众的经济思维转变问题。我们在实施产业扶贫时发现,产业扶贫资金占比是最大的,但是农户种植养殖技术欠缺、市场意识淡薄,单靠注入资金、导入项目,让贫困户独自发展产业,存在很大困难。需要培育贫困户的市场意识、种植养殖技术和经营能力。而且,产业扶贫前期主要以投入为主,效益在短时期内还无法显现。
  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制度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第一书记制度和派遣驻村工作队,是重要的制度创新,这个制度在未来乡村振兴中还会继续保留。但是,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制度。比如中央、省、市、县通过各个途径向村派遣驻村工作队,到村里实施贫困帮扶,显得有些碎片和凌乱。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以后还要根据乡村实际需要不断创新优化。乡村最需要的是教育、卫生、产业、农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有针对性地派遣这类工作队员。
  记者: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您认为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得到的最大实惠是什么?
  章文光: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得到的最根本实惠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即收入达标,不愁吃不愁穿,卫生医疗、义务教育、住房保障。这些在现实中都已经实现。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还得到了“溢出性实惠”。从某种角度上看,精准扶贫可以理解为财富的再分配,在再分配过程中会产生“溢出效应”。比如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实现的移风易俗,人民群众从中就得到了很多实惠。致贫原因是多方面的,因婚、因丧也是致贫原因。在农村流传着“一个媳妇半条命”“一场丧事两头空”的说法。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通过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等举措,实现了移风易俗,现在因婚丧致贫的家庭已经很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得到了额外的、溢出性实惠。
  记者:“十四五”时期是新的历史起点,如何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来进一步推动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章文光:脱贫攻坚胜利以后,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开展工作,在每个点上应该都要与脱贫攻坚进行衔接,尤其是要及时发现脱贫攻坚中的问题和不足,在一些做得不够、做得不好的地方进行衔接。强弱项,补短板,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宏观部署,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特别是需要加强和创新乡村社会治理。从社会治理广义概念来看,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还是靠产业和人才,要以此实现从小农户有机衔接到现代农业的目标。
  关于人才,未来乡村振兴面临的一个障碍是空心化问题。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人数越来越多,乡村人才空心化的问题很突出。乡村振兴最终目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需要农民自身的参与。
  (摘编自访谈《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和未来展望》)
  材料二: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胜利,越是要小心仔细,避免因为不注重细节、不够谦虚而导致在临门一脚的时候出现问题。显然,“回头看”并不是满足自己的工作成绩,而是需要一种正向的“看”,能够通过“看”更好地前行。以“回头看”的方式让党员干部更好地发现自己在脱贫攻坚工作上还存在的问题,才能够鞭策自己不断进取、主动担当。
  “回头看”要切忌看一看的思想,这就需要明确“回头看”的深意。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回头看”传导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督促党委(党组)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正是因为“回头看”关乎最后的脱贫攻坚的成败,不难发现其重要性,也更需要我们以“回头看”的方式,把“改”贯穿整个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的始终,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落地见效。
  “回头看”要拿出整改问题的勇气,以问题为导向展开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是一次更好地进行全面体检的方式。只有保持“肌体”的健康,才能更好地推动脱贫攻坚的各项部署落实。拿出整改问题的勇气,才能够主动去挖掘问题、查找问题,不惧怕发现问题。
  “回头看”要拿出整改问题的态度,以剖析根源的方式推动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不怕看到问题,怕的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采取漠视态度;“回头看”需要的不是一种迎检的心态,而是一种整改问题的态度。只有在“回头看”的过程中,对脱贫攻坚上还存在的短板和弱项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找到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突破口。以真看、真查、真改的态度去面对问题,才能够真正地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回头看”要拿出落实问题的行动,以勇于改正的担当确保脱贫攻坚经得起检验。“回头看”要落在“改”上,这就需要拿出具体的行动,既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精准施策,更需要敢于担当,把工作上存在的不到位、不扎实、不精准、不达标、不规范等问题一一解决,才能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当前,脱贫攻坚的工作进入了冲刺阶段,越是这样的时刻越是需要静下心来,能够沉着冷静地面对当前的问题,以“回头看”的方式推动干部勇敢地去改正自己的问题,厚植为民情怀,砥砺奋斗,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摘编自《脱贫攻坚“回头看”,看到问题须立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极大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具体表现为:收入远超当地平均水平,不愁吃不愁穿,医疗、义务教育、住房等得到根本保障。
  B.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这与我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扶贫政策与采取正确的措施是分不开的。
  C.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使得工作成效非常显著,成就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值得其他国家学习。
  D.在开展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要针对不同的问题精准施策;只要敢于担当,将“回头看”落实到“改”上,就能保证工作经得起历史检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来乡村振兴面临的一个挑战是“人”。乡村人才空心化的问题亟待解决,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农民自身的参与。
  B.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脱贫攻坚成果应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别是需要加强和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全面提升乡村的现代化水平。
  C.为了更好地找到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突破口,党员干部们不仅需要在“回头看”中发现问题,还需要端正态度,勇于担当,以民为本,砥砺奋斗。
  D.“回头看”是脱贫攻坚进入了冲刺阶段的标志,此时应戒骄戒躁、沉着冷静,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中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治国之道,富民之始。——司马迁
  B.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欧阳修
  C.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
  D.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李白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请结合材料内容,总结我国减贫实践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云中村
  阿来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上鬃毛翻卷。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他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翁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